健康报网 > 医学人文
-
在博物馆见证中国心血管百年历程
□本报记者 杨真宇 隆冬的苏州虽是清冷,但2017年12月27日的金鸡湖畔却热闹非凡。这一天,我国第一个医学三级学科博物馆——中国心
-
住院医师的“烧脑8小时”
□本报记者 王潇雨 28位神经科住院医师,每人用7分钟口头报告,总结时使用英文,然后接受两分钟的提问、讨论。被称为烧脑8小时的北
-
我们呈现真实,也呈现希望
□周全 前不久,大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启动仪式在上海召开。该作品第一季以医院为入口解读社会和人性,曾在去年获奖无数。
-
张孝骞的遗产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一摞小本子、一根拐棍、一个听诊器,这是张孝骞的三样遗物。 在记者的采访中,每位医生都满怀敬畏地提起它
-
小艾的故事
□浙江省肿瘤医院 李倩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当时真该和你拍张照,让你看看在最无助的时候自己表现得有多棒! 第一次见到小艾,是
-
三位医生的故事
应对慢病的严峻挑战,需要弥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裂痕,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
-
《协和百年纪念文集》:国际视野下的协和百年
□首席记者 谭嘉 由中美学者联合主编、中英文双语对照《协和百年纪念文集》日前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文集在编写形式、
-
别打扰健康的人,好吗?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作兵 不久前,美国心脏协会(AHA2017)学术年会公布了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该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
-
暖心漫画帮特殊准妈妈“打通关”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通讯员 高艳 12月3日的世界残疾人日刚刚过去。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每年总能碰上这样一些特殊的准妈妈—
-
希望有轻松的环境谈情说“艾”
□阿群 希望这个世界上不管是爱异性还是爱同性的人,不管是健康的还是患病的人,都能够被接纳,被温柔相待。也希望你们能把你们对于
-
精神医学试验,面临更多伦理挑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王雪芹 于欣 精神心理与行为障碍领域的医学试验中,伦理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譬如,受试者的知情同意能力、安
-
医学科普的终极目标是文化情怀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齐璐璐 科普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文化和情怀。前不久,上海市第四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暨首届中国医学科普高峰论
-
我被一封感谢信所打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薛秀秀 一个正在康复的老人,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戴着眼镜,端端正正地坐着写毛笔字,就是为了写这封
-
医学人文本是一种场所精神
访谈者:本报记者 孟小捷 受访嘉宾: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王一方 11月份的第一周,北京大学2017医学人文周活动如期举办。其中,
-
精准医学研究需把好伦理关
自美国首先提出精准医学以来,短短几年,西方国家对精准医学研究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国也把精准医学上升到国家战略。那么,与传统的
-
我们的科普“叫板”传统
你印象中传统的医学科普是什么样子:是一个个码在纸上面无表情的铅字,还是冗长的PPT讲座?前段时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了一
-
“在病人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
张孝骞教授是我在北京协和医学院1978年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工作过多年,张教授对我们亲自口传身教的许多事情至今仍
-
医学离不开人文的翅膀
□本报记者 李琳 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在中国医学人文大
-
我们的医学需要一次人文精神的“回归”
历史永远是向前的,但是并不总是面向着正前方。前进的过程当中,难免有曲折,有弯路,甚至走回头路。而还有一种历史现象叫做回归,有时
-
“必欲除之而后快”,结果却是不安
一旦失手,失的不是分数,而是双方的心安,还可能失去钱财,甚至是生命在医院,你可能听到过这种抱怨,我感觉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医生偏
-
那场病,让我感受到别样的爱与温暖
没事的,很快就康复了。她那么云淡风轻的一句,让我原本紧绷着的神经慢慢放松下来2016年,我30岁,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挫折——在单位
-
张学文:于急难处见真功
既有家学渊源,又得科班教育;既能屡起沉疴,又能急症救人,攻克疑难病。人生的每个阶段,在紧要关头、在压力面前,他总能沉着应对、从
-
生命之歌:“我们把爱唱给你听”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讲话: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
-
口腔科里的“语言艺术家”
近日,在口腔科看到不少医患沟通实例,颇有感触。 相比其他科室,口腔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其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独立性很强,
-
绝症患儿的临床决策:是坚持,还是放弃
近日,患有不治之症的英国小男孩查理·伽德最终因撤除生命维持系统而去世。此前,围绕救还是不救,查理父母与医生意见严重分歧,并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