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网 > 医学人文
-
叙事护理:疗愈的不仅仅是患者
“叙事护理强调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只有生命才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在前不久于北京举...
-
一套教材的40年“履冰之旅” ——记我国新版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
“神奇的纸数融合教材,让我看到活的标本和立体的形态结构了!”发出这声感叹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
-
现代医学对生命最终时刻的意义
我的父亲已经走了20年,但前些天我还梦见了他。我至今仍非常清晰地记得父亲生命最后时刻的样子,心里非常...
-
叙事医学:让医学更有温度
9月4日,《叙事医学》杂志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办。杂志全体编委、理事会成员、相关专家、业内媒体...
-
医者的山河
马徳在其著作《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中这样写道:“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
-
60年“方便面”的繁华与落寞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 杨柠溪 慕景强 方便面,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快捷食品了。特别是对于出生于上世...
-
“四重维度”看医学人文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齐璐璐 从一个医生的日常到一家医院的探索,从医学教育的变化到医学历史的思考...
-
每一位和疾病斗争的病人都是勇士
他出院的时候,他的父母说很感谢我。其实,我并没有为他做什么,只不过每天上班的时候来问他“好不好”,有...
-
基因检测需有伦理把关
□北京协和医院 关健 近期,在5位院士的指导下,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协同中国医师...
-
在景与物中,走过李时珍的一生
□本报记者 李琳 在湖北省蕲州市城东南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有这样一座纪念馆,珍藏着我国16世纪...
-
虽然罕见,但不孤独
7月上旬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刘思慧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慢粒白血病病友群群主,她的现身带出...
-
面对患者发怒,你该怎么办
很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一些愤怒的患者。在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主张当...
-
北京儿童医院:用温暖“治愈”每个小患者
哇哇哭声此起彼伏,来往人群摩肩擦踵,这便是北京儿童医院的清晨。7月12日,由北京团市委主办,北京青少...
-
用药之困的伦理审视
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以来,因其现实主义题材触及了社会的痛点,而引发公众的持续讨论。影片的故事原型—...
-
从伦理学视角看医联体
□邱仁宗 自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医联体在全国...
-
马丁·哥顿的中国“抗艾”之路
在我国的艾滋病防治事业中,有一位英国老人以大爱和至善穿透艾滋阴霾,成为闪烁在弱势群体前方的熠熠星光。...
-
“老了”的安乐死和新兴的缓和医疗
□罗点点 不久前,澳大利亚104岁的科学家大卫·古德尔赴瑞士安乐死的消息引发全球主流媒体的报道...
-
“先手术,责任我担”应有更多支持
张淳艺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湖北武汉举目无亲的吴师傅突发脑出血,危急时刻,武汉某医院神经外科主...
-
儿童舒缓治疗: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
当一个小孩患有严重疾病治愈无望时,医学应该给予怎样的治疗和关怀?当一个家庭因为孩子的疾病而陷入困境时...
-
知情选择是否对患者真正有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关健 随着医药研发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疗过程中供选择的...
-
汶川震后心理救援10年回顾与思考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祝卓宏 10年转瞬而逝,回顾汶川地震后的心理援助,有哪些心理援助是有用的?...
-
白衣与乐符相连,奏响爱的乐章
□北京协和医院 刘硕 在北京协和医院,有一群白衣天使,他们穿梭在诊室、病房,以用心的演奏抚慰患...
-
坚守,只因有着一颗爱人的心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芦秀燕 即使偶尔还会受到责骂与奚落,我们会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
-
回望汶川救援百日接力
通讯员 何诒雯 曹显烨 汶川地震过去了10年,但记忆却不会因此而淡漠。尤其是对于亲历苦难的人们...
-
儿科病房里的“孩子王”
新华社记者王子铭、李雨泽 “406号床呼叫,406号床呼叫……”病房外,护士站的呼叫机不停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