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网 > 医学人文
-
从患者到志愿者的美丽“转身”
周四的早晨,陈雯像往常一样,来到福州空军医院肿瘤科病房。长发及腰的她穿着一袭过膝的红色长裙,披着一条...
-
知情同意是否已流于形式?
历经30多年的发展,知情同意原则在临床实践中还面临着哪些障碍,医患双方对知情同意有着怎样的认知?为了...
-
对车祸重伤患者积极施救有无必要?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红英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陈旻 莫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蒋辉 ...
-
患者家属要求手术中止医生能说“不”吗?
【案例描述】 68岁的王先生(化名),因胆汁性腹膜炎、急性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被家属送到某市...
-
老教授的心声:“此生从医,无怨无悔”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终身荣誉教授授予仪式。汤钊猷、陈灏珠、杨秉辉、王玉琦、诸俊仁、吴肇汉、...
-
生命伦理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生命伦理学走过不平凡的路,医学人文也走进临床并逐渐深入人心。本期“人文会客...
-
守卫伦理的边界,任重而道远
□本报记者 孟小捷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医学伦理学事业也取得...
-
讲述热气腾腾的藏医药故事
□本报记者 崔芳 近日,来自中国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
每位病人背后都有触动心灵的故事
在近日召开的“生命关怀·伦理叙事·人文实践·医患共同体研讨会暨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2018年年会”上,...
-
王燕:英勇“斗瘤”,温柔行医
□本报记者 毛旭 周建跃 通讯员 黄洁莹 妇科肿瘤手术,在众多复杂手术中一定不是最难的。但在很...
-
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须有伦理考量
作为帮助不孕不育人群解决生育困难的一项新兴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生育...
-
医生眼中的死亡是什么样?
人生最理想的结局可能就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医院里度过人生最后的阶段,医生可能...
-
多重人格障碍:创伤引起的分离防御
近期Youtube博主Jess通过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听上去有点玄幻,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多重人格”患者的...
-
寄情于写作
我寄情于写作,纯粹是为了锻炼大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作时,我就好像是在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内心不再...
-
美好而深刻的住院经历
这个病房不大,但充满着宁静和温馨。那些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来到我病房的医生和护士,我至今也没有看到过...
-
对于小概率事件 可以不告诉患者吗?
【案例描述】 48岁的闫大姐因盆腔可扪及硬块、伴有腹痛、月经量增多,到所在城市的市人...
-
让我感动的三个瞬间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李金莲 病痛总是无情,但是有那么多温情的瞬间在医院上演,温暖、感动着人...
-
科研与临床,孰轻孰重?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杜治政教授收到了一位年轻医生的来信,主要是就杜治政教授2014年发表在《健康报》的...
-
薪火相传,播撒爱的力量
前不久,在祖国边陲小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申库尔干县(以下简称塔县),来自...
-
在《生命里》,收获活着的意义
□特约记者 宋琼芳 龚纾碧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如果你问活着的意义,答案就在‘...
-
医学的温度
□韩启德 在10月9日举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院60周年庆典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
-
母亲“忘”了要出院
□湖北 杨望英 什么时候该拔罐了,什么时候又该歇歇了,条子里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包括怎么样走路,...
-
“不检查,就不给开药”有道理吗?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张新庆 【案例描述】 皮肤科门诊来了一个20来岁的年...
-
有了坏消息,医生该如何跟患者说
在前不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举办的《叙事医学》杂志首发式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作了“如何告知...
-
神奇的“奥特曼”
在超声科值夜班的我,每次都会碰到很多肚子疼的小孩。这个夜班也不例外,来就诊的是一个4岁的患儿。在做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