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47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科学防护 守好呼吸道健康","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3 08:59:5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近期,随着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近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从疾病认知、疫苗接种到合理用药,为公众带来呼吸道疾病的科学防护方法。 读懂密码 掌握主动健康 ...
  近期,随着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近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艳良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从疾病认知、疫苗接种到合理用药,为公众带来呼吸道疾病的科学防护方法。


读懂密码
掌握主动健康

  呼吸道常见疾病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常始于上呼吸道感染,并可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第二类是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由过敏或免疫异常引发;第三类为少见病,如间质性肺炎;第四类是肿瘤性疾病,如肺癌。

  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在低温环境中更易存活,加上秋冬季节人群多聚集于室内、房间通风减少,导致飞沫传播效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冷空气会使鼻黏膜血管收缩、黏膜水分减少、纤毛摆动减弱,从而降低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低温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给病原体可乘之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尤其易感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常导致其病情急性加重。

  流感与普通感冒存在显著差别: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以突发高热、全身酸痛为特征,传染性强;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传染性较弱。而肺炎属于下呼吸道感染,若患者出现超过持续3天的高热、咳脓痰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预防优先
筑牢防护屏障

  做好日常基础防护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屏障”。

  第一,注意手卫生与黏膜防护。坚持“七步洗手法”,用肥皂或洗手液搓揉20秒以上。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等黏膜部位,这是阻断病原体入侵的关键环节。

  第二,增强免疫力基础建设。保证均衡饮食,摄入足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时长;坚持做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第三,做好重点人群的保暖与监测。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同时应留意自身症状,出现不适尽早干预。

  接种疫苗是最具性价比的“主动防御”。流感疫苗是每年必打的“季节保护伞”,它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实现双重防护:一方面能降低感染概率,即便感染也可显著减轻症状,减少发生肺炎、呼吸衰竭等重症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减缓病毒传播速度。

  接种时机至关重要,每年9—10月是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期,此时接种可确保在10月以后、流感季到来之前产生有效抗体,若接种过晚,可能尚未形成保护就已感染。重点接种人群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变异,疫苗成分也会相应调整,因此,只有每年接种才能持续获得保护。

  肺炎疫苗则是高危人群的“长期防护盾”,主要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老年人及基础疾病患者感染肺炎链球菌后易引发重症,接种肺炎疫苗能降低这类人群发生重症的风险。推荐接种人群为: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有肺部结构性疾病的儿童。肺炎疫苗保护期较长,一般每5年接种一次,且对接种时间无严格限制,也无需与流感疫苗同步接种。

  有说法称“同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效果更好”,但这一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两种疫苗针对的病原体不同,接种频率也存在差异——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肺炎疫苗一般每5年接种一次。因此,两者分开接种即可达到各自的防护效果,接种时间上无需重叠。

合理用药
远离用药误区

  抗菌药往往是感冒时的“无效武器”。多数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而抗菌药仅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感染并无治疗作用。

  滥用抗菌药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肠道菌群紊乱等副作用,破坏机体天然防御屏障。更严重的是,不规律使用抗菌药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影响未来真正需要使用抗菌药治疗时的效果,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负担。

  注意,仅当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如咳黄脓痰、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指征)时,才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

  治疗呼吸道疾病的对症药物,关键在于精准使用。感冒药需根据症状选择:若仅鼻塞、流涕、咳嗽,选用含减充血剂、抗组胺药的制剂即可;伴有发热症状时,可选用含退热成分的复方制剂,但不发热时无需使用。避免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因其可能含相同成分,易导致药物过量而损伤肝肾功能。

  退热药使用需谨慎。体温低于38.5℃且无明显不适时,优先通过多喝水、休息等方式缓解症状;高热时按需服用退热药,但每次用药需间隔4小时以上,避免频繁服用。老年人、儿童及基础疾病患者需警惕退热药引发的大汗、低血压等风险,并禁用不适宜的药物种类。体温升高时,捂汗退热的方法不可取,会阻碍身体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特殊人群用药需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禁用成年人药物,仔细核对说明书;老年人用药要关注与其他基础病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冲突;孕妇尽量避免用药,必须用药时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种类,务必咨询医生并仔细阅读说明书。

(李津 刘洋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