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牛煜辉
今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各地正加大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力度,指导劳动者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妇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从厨房到职场,妇女无处不彰显着“她”力量。由于妇女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职业性有害因素不仅给妇女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还可通过母体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发育成长,因此,做好妇女职业健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职场健康别忽视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李女士今年36岁,平日工作经常用到电脑,敲键盘打字用鼠标的时间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李女士总觉得手指头疼痛、麻木,晚上尤重。近来,李女士感觉手部症状加重,不能完成拧瓶盖等动作。在医院,医生告诉李女士,她这是患了“鼠标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国栋介绍,“鼠标手”在医学上的规范名词是“腕管综合征”,是指掌管手指的感觉神经“正中神经”在手腕处受到压迫,导致大拇指、食指、中指等部位出现刺疼、麻木等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手腕长时间维持同一个动作,如敲击键盘、玩手机、按鼠标等,挤压到了手腕里的神经,从而引起手部的不适。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和2种具体职业病,其中,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为实现对职业性腕管综合征的规范诊断,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
尽管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认定有明确的人群限制,就是“仅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单纯因为使用键盘鼠标过多而导致的“鼠标手”的人群不在此列,但“鼠标手”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王国栋表示,有数据显示,女性患上“鼠标手”的发病率远大于男性,是男性的3倍左右。这是因为女性的骨骼比男性小,手部的腕管发育先天较男性细,腕部的正中神经更容易受到压迫性损伤。妈妈们在做家务时,如拿刀做菜(特别是用刀剁东西)、用铲子做饭、做针线活等,这些重复性动作会对手腕造成挤压,增加患上“鼠标手”的风险。
相关专家指出,女性与男性在骨骼、肌肉、皮下脂肪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女性的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呼吸、基础代谢等功能比男性弱,相同的体力劳动或负荷,对男性可能问题不大,对女性就成为过重的负荷,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健康。
专家表示,由于女性在体格和体力上与男性有异,从事体力劳动时,在同样的劳动负担下,女性心血管、呼吸、神经及肌肉系统的反应较男性更为明显。女性机体的紧张程度和生理负担大于男性,易出现疲劳,表现为心率加快、操作记忆容量下降、肌肉耐力减小、视运动反应时间延长等,且有促进意外事故或外伤发生的危险。
同时,女性内生殖器官位于盆腔内,易受腹压的影响,当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作业时,由于经常增加腹压,可发生子宫移位及生殖器下垂,最常见的是子宫脱垂。
有害因素对女性“攻击值”更高
不只是体力劳动,事实上,由于女性与男性生理和心理构造天生不同——女性生殖系统更精密、激素变化更敏感,再加上女性肌肉骨骼的独特设计和细腻隐忍的内心,让一些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女性“攻击值”更高。
研究指出,一些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对女工产生危害,如女性造血系统对铅毒作用的反应性较男性敏感,镉在女性肾脏系统的储留也比男性多。有些职业,相较男性,对女性的影响更大,比如卡车驾驶对女性健康影响会更大。此外女性处在特殊生理周期,如月经、妊娠、更年期时,对职业性有害因素更敏感,可能引起月经紊乱、不良妊娠结局等。
具体而言,女性生殖系统脆弱,卵巢、子宫等生殖器官对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高度敏感,化学物质暴露易引发月经紊乱、不孕或流产。女性体脂比例较高,脂溶性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农药等更易蓄积,长期暴露可能增加乳腺癌、卵巢癌风险。女性乳腺腺体丰富,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显著高于男性,长期电离辐射暴露可能诱发乳腺癌;女性卵细胞数量固定且不可再生,电离辐射易导致基因损伤或卵巢早衰。
此外,女性骨盆较宽、韧带更松弛,腰椎承压能力较弱,长期负重或久站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盆腔器官脱垂。上肢肌肉量平均低于男性,重复性动作,如流水线操作更易导致腕管综合征、肩颈劳损。女性内分泌系统受昼夜节律影响显著,长期夜班易干扰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导致月经失调、生育力下降。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较低,皮下脂肪较厚,极端温度下易出现体温失调,影响生理周期或妊娠结局。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院长胡世杰表示,面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确保女职工的职业健康。
“女职工应当积极参加职业健康教育,提高自身职业健康素养,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健康。”胡世杰表示,女职工自身要掌握保护健康的科学方法,例如当接触有机溶剂时,全程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女职工搬运重量超过15公斤的重物时,需使用辅助工具。每站立1小时可做3分钟骨盆平衡训练,进行动态休息。如果持续腰酸超过1周,并伴下腹坠胀,应立即就医排查疾患。
关注心理健康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3%,比2022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女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加强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也对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女职工劳动安全和健康保障更加有力。多部门联合印发《工作场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制度(参考文本)》,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强女职工安全健康保护。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积极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努力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企业比重为73.5%,比202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女职工职业健康素养水平比男性高0.9个百分点。
今年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
“受传统观念、家庭责任、生理特点等因素影响,相较于男性,女性心理更易受到来自工作、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影响,产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胡世杰说。
“当女性察觉心理困扰发生时,可以尝试做一些自我调节。”胡世杰建议,可以适量运动,改善情绪状态,如遇失眠症状,可在睡前进行放松运动,如简单拉伸等;适时安排假期,进行娱乐休闲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提升工作技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若心理压力过大,一段时间难以排解,应到正规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或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进行电话咨询。
胡世杰表示,用人单位应积极关注女职工的心理健康。严格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加强女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在女职工“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间提供特殊的保护,加强对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构建有益于女职工身心健康的职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