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8347","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我为什么选择生三孩”","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0-18 15:08:4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严少卫 生育无小事。于家庭,孩子意味着血脉、亲情的延续;于国家,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当下,生育孩子从孕期保健、婴幼儿照护到教育投资、医疗保障等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生育三孩意味着更大的养育成本与更少的个人空间,甚至还有人认为会影响生活品质。然而,记者在采...
  ■ 本报记者/严少卫
  生育无小事。于家庭,孩子意味着血脉、亲情的延续;于国家,人口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当下,生育孩子从孕期保健、婴幼儿照护到教育投资、医疗保障等环节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生育三孩意味着更大的养育成本与更少的个人空间,甚至还有人认为会影响生活品质。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拥有三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平时也许付出不少,但收获更大,成了他人羡慕的对象。本期,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位三孩母亲,以为更多家庭在作出生育决策时提供参考。——编者
  从“从众”到“主动”
  “你为什么选择生三孩?”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家住江苏省无锡市的薛女士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记者回忆起生二宝的故事。
  2016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看到周围的同学朋友都计划着生二孩,薛女士的爱人也有了这样的想法:“儿子已经10岁了,我们是不是再生个女儿?”
  “我说当然可以,但要约法三章——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薛女士解释,大儿子小的时候,夫妻俩和两人的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当时孩子有一点状况全家就特别紧张。
  “经常孩子一个眼神,嘴巴都不用张,家人就帮他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诉求。”薛女士说,南方的冬天湿冷,孩子小便时还没离开被窝,老人们就把尿壶递过去了。
  时间一长,各种问题都显现出来了。为此,她希望,不要再把照顾二宝的责任包办给长辈,而是夫妻俩亲力亲为,陪伴孩子成长。
  后来,薛女士如愿生下了一名女孩。有了二宝后,薛女士观察发现,女儿虽然生活条件优越,但并没有表现得多么娇贵,原先大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女儿身上基本没有,“她自理能力特别强,带起来很轻松”。
  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托育行业的经验,她认为,可能有了两个孩子后,女儿的生活环境比较轻松、自由,养成了她独立自主的习惯。
  在女儿18个月时,薛女士把她送到了无锡市区一家颇有名气的托育机构。“这样日常就不需要我们花特别多的精力照顾她了。”薛女士说。
  看着女儿越来越懂事乖巧,薛女士夫妻俩也把生活打理得越来越顺,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后,两人又谋划着生三宝。
  这一次,薛女士在小儿子7个月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托育机构上亲子课。“没想到,小儿子在运动能力、生活自理方面,比哥哥姐姐还要棒。”薛女士表示。
  回顾整个带娃的过程,从大儿子的谨慎、辛苦到小儿子的科学、轻松,薛女士在育儿上积累了不少心得。
  他人眼中的“赢家”
  今年,薛女士的大儿子已经上高三,生活上基本不太需要家人照看了。“我每次在外办事时,他还能帮着照看弟弟妹妹,出去旅游时也经常给弟弟妹妹买点小礼物。”说到孩子间的关系,薛女士说,在弟弟妹妹眼里,哥哥一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小儿子跟女儿的年龄相近,彼此成了玩伴,生活中两人磕碰也有,更多的还是相互关心着对方。“昨天带小儿子去超市时,他一定要给姐姐买一支粉色的牙刷,因为姐姐喜欢粉色。”薛女士说。
  还有一天,薛女士忙完一整天回到家,小儿子嚷着要妈妈抱时,女儿会跑过来说:“妈妈今天太累,姐姐来抱你。”见此情景,薛女士跟女儿打趣道:“你是他的小妈妈吗?”
  采访中,薛女士不断向记者分享着视频记录下的儿女们成长的瞬间。她说,自己很重视家庭氛围。现在,她每个月都会组织家庭集体活动,或近郊游玩,或在家聚餐。
  除了家庭,事业上薛女士夫妻俩靠着年轻时的一股子闯劲在无锡当地拼搏。而今,两人已是成功人士——爱人经营着一家对外贸易公司,自己则长年在托育行业摸爬滚打。工作再忙,两人都保证每天有一人管孩子。薛女士说,他们的家庭分工很明确——爱人负责送孩子上学,自己负责接孩子放学;爱人坚持陪孩子打羽毛球、练钢琴,平时坚持多跟孩子交流,自己尽可能在家做饭,让孩子们感受“妈妈的味道”,并跟老师保持沟通。“实在忙不开的时候,偶尔也会让家里老人帮衬着盯一眼。”她说。
  在薛女士的观念里,她跟爱人“那么拼”不仅是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个优渥的物质条件,更是要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她说,自己的朋友圈都是一群努力奋斗的人。而在亲戚朋友们眼里,薛女士家庭和谐、事业顺遂,是“人生的赢家”,也一直惹人羡慕。每当此时,热情开朗的薛女士都会半开玩笑地回应道:“你也考虑下,生一个吧。”
  教育没那么“卷”了
  教育是影响生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的“双减”,薛女士明显地感觉到在教育上“走在前、做示范”的无锡,年轻家长“没那么卷”孩子的文化成绩了,他们反而注重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促进其全面发展。“我女儿从三年级才开始接触文化科目的辅导,更多的还是让她参加画画、弹钢琴以及体育方面的兴趣班。”
  在托育园,薛女士的小儿子现在经常会主持节目。“每次主持前要背的台词,我带他练一遍基本就能过。”她说,不仅如此,她的小儿子还经常提醒别的小主持人哪些地方有失误。
  薛女士认为,这可能是孩子多了,对孩子们的关注少了,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大儿子小的时候,家里所有注意力都在他身上。”薛女士说,她虽然生活上照顾比较少,但学习上盯得还是蛮紧的,“几乎每天的作业都要跟他搞到晚上10点,最后大家都很崩溃”。
  一次偶然的机会,薛女士发现,大儿子当时作业做得慢并不是不会,而是他觉得学校的作业做完后,妈妈还会布置许多课外作业。为此,大儿子故意放慢了做作业的速度。这件事,对薛女士的触动很大。慢慢地,她尝试改变教育的方式,“也不怎么逼孩子了”。
  有了女儿后,薛女士就没再给她额外布置作业,取而代之的只是确保女儿按时完成学校的家庭作业,并打钩、签字,“至于作业的对错,则交给老师”。她告诉女儿,学习是自己的事,题目不会可以问,可要是做错了会被老师在班上批评,“很没面子的”。逐渐地,女儿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成绩也越来越好。对薛女士来说,也不用像照看大儿子时那样“斗智斗勇”“互相伤害”了。
  再次提到什么样的家庭适合生三孩时,薛女士第一时间笑称,“有钱”和“有闲”。“有钱”可以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质量;“有闲”可以陪伴孩子成长。停顿了一会儿,她仔细思索后纠正道:“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向上向善的成长氛围。”她说,拿给孩子做饭来说,自己并不是有多喜欢,而是觉得应该给孩子做出表率。她介绍,自己跟爱人都来自普通人家,靠着年轻时的打拼,两个人的家庭才有了现在的生活。

  “孩子是能在父母身上看到这种拼劲的。”薛女士说,这样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要求也会变高,明白“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学习上的要求是在帮助我,他们在努力工作,我们也要努力学习”。

【记者手记】

  生育问题,包含“生”又包括“育”。
  在“生”上,薛女士一家是记者认识的为数不多的生育三孩的家庭之一。通过与她接触,记者跟许多局外人一样,对当下有三个孩子的家庭有了进一步直观感性的认知。在培养大儿子过程中,薛女士一家也遇到过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情况,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家人习惯于担心这、害怕那,总想着千万别出什么状况。在家庭的聚光灯下,孩子压力大,家长也跟着着急焦虑。女儿的到来,分散了薛女士家倾注在哥哥身上的精力,也为两个孩子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说薛女士生女儿有一定从众心态,那么小儿子的到来则更多有着明确的主观意愿。而今,每每遇到年轻夫妇,薛女士以过来人的经验“劝人生娃”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育”上,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主要面临着父母参与结构性缺失、隔代养育现象增多等家庭结构变化引发的教育“错位”。对此,薛女士夫妻俩即便事业再成功,也齐心共担育儿责任,着力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养成作出了表率。记者相信,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自然是阳光的、健康的、幸福的。同时,借助托育行业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科学育儿理念的加持下,薛女士夫妻俩的带娃压力也不会有他人臆想得那么大。
  采访中,记者脑海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清晰认知就是,薛女士一家的幸福比记者感受到的还要多。
  年轻家庭当前的生育决策变得理性起来。其中,父母的教育期望、教育成本以及当前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正影响着青年的生育行为,大大增加了经济负担,由此带来的焦虑直接影响了青年的生育意愿,导致出现“不敢生”“养不起”的回声。
  诸如此类的现实困境中,在薛女士立德树人视域下,她基于对婴幼儿照护的理解和儿童自然本性的认识,着力探索出的以尊重孩子为先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家庭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当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社会各界相向而行,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愿景终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