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13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加快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09 10:31:43","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覃诚 王雪薏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儿童友好型社会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其一,全面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生命早期1000天指从女性怀孕的胎儿期(280天)到宝宝出生之后的2岁(720天)。做好这个阶段的健康管理,不仅促进婴儿时期的体格发育和脑发育,也有益于孩子成人后的健康。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部分育龄夫妇优生优育意识不强,需要普及科学育儿观念。一是部分孕产妇孕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意识不足,导致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影响家庭幸福。二是城乡和区域间在医疗、营养等方面的资源差异,影响了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三是部分家庭对科学育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可能导致育儿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对此,推广优生优育理念,强化优生优育服务,对促进儿童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服务质量、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四方面部署“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的具体举措。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的产科、儿科建设”等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决策部署,各地应聚焦生命早期1000天,进一步加强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医疗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生率,筑牢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
其二,推广现代育儿模式。在家庭中女性通常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同时她们也存在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家庭育儿环境是否友好,直接影响她们的生育及再生育意愿。
对此,推广性别平等和父母共育的现代育儿模式,是实现家庭和谐与提升生育意愿的有效途径。政府层面应完善鼓励男性参与育儿的相关政策,如适当延长陪产假。同时,通过企业和社会层面的倡导,改变职场文化,鼓励男性利用育儿假。此外,通过宣传和媒体倡导,改变公众对男性育儿角色的传统观念,促进家庭责任的两性平等分担。
其三,完善儿童发展保障体系。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支持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儿童全面发展。一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均存在短板,导致这些地区的儿童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质量的教育,限制了儿童的潜能发挥。二是儿童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突出表现为“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三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校园欺凌、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等,儿童权益保护和心理健康支持工作亟待加强。
对此,加大对儿童教育和健康保障的投入是确保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之举。在教育方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如提高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优化师资力量、完善教育设施。在健康方面,除全面的医疗保障外,应依托儿童定期体检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工作,确保儿童在关键成长阶段得到必要的营养和医疗支持。加快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支持系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确保每一位儿童都能在健康和有益的环境中成长。
其四,营造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育儿家庭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难处,不仅影响生活品质,也会削弱他们的生育意愿。比如,携带婴儿车的家长在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通常会发现公共交通工具上缺乏专门的空间或设施来容纳婴儿车,同时其他乘客对占用空间的婴儿车也会表现出不耐烦。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儿童及育儿家庭的需求关注不足。
对此,应在城市规划与公共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发力,营造儿童友好型社会氛围。比如,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应专门设置婴儿车停放区及儿童安全座椅,改善育儿家庭的出行体验;在居住社区中,应合理规划并增设安全、适龄的儿童游乐设施。通过采取有力举措保障儿童在各种环境下的安全和发展权益,推动公众认识“儿童友好”理念、助力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
本文为广西青苗人才资助科研项目(202402051)和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5KY0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