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13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五个维度","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4-09 10:26:37","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王莉莉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提高。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已由2010年的13.3%提高到2024年的22.0%,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都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当中。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化议题,将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借鉴世界各国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与经验,结合目前国内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实践,笔者认为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过程中,需要从制度、环境、参与、科技、文化五个方面强化、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制度友好: 完善“适老化”社会政策与环境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首先就是要构建起保障老年期经济、健康、服务等需求的基本制度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制度广覆盖,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3亿人,且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此外,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各类养老机构与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823万张,初步为老年人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网。
但是,也要注意到,在相关老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一定程度上还缺乏从整个老龄社会的层面去构建的视角。许多政策都出自部门视角,即更多是从部门领域、部门业务着眼,还不能很好地兼顾多个部门,造成实施过程中一些政策落地难度较大,难以达到很好的政策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主流媒体)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宣传,使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深刻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背景,从老龄社会的社会治理层面统筹考虑政策内容和政策衔接,更好地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环境友好: 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是未来重点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安全、适老、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在此方面,我国积极推进公共环境的适老化改造,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和“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增加无障碍坡道、加强公共环境的无障碍设施与适老化改造等。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上海市中心城区在推进适老化改造过程中,在居民小区内外增设座椅、增加老年助餐点,居民楼减少台阶、将墙壁转角棱角换为圆角、加装电梯,另外,还有专门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康复理疗、日托等项目,并一直深入探索“居家—楼道—小区—街区”的适老化改造。北京市则针对老年人的日常行为和活动特点,根据老年人活动频次比较高的场景,如看病、娱乐、出行、日常生活等,分别实施针对性比较强的适老化改造项目,确保老年人在日常活动、就医、公共活动等各种场景下的活动更便利,并获取更多支持。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适老化改造的主要场景依然是公共环境,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依然进展缓慢。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居民居家适老化改造的意识与接受度,从改造居家环境、完善家居通用设计、确保老年期居住环境安全等方面着力加强适老化改造工作。
参与友好: 拓展老年人参与渠道和参与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我国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也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2024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明确指出“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规模不断扩大,从原来集中在老教师、老医生、老技术专家等高知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逐渐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自2025年1月1日起,延迟退休在全国实施。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同时,其他社会活动(如社会公益事业、社区志愿活动)也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目前,多地开始建立老年人才信息网以及老年人才数据平台,旨在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宽老年人的参与渠道和参与形式。特别是低龄活力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包括就业创业领域,也包括志愿与社会公益活动领域),需要继续加强关注与扶持。
科技友好: 兼顾“智能化”和“适老化”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科技助老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在智慧化生活类产品方面,智能手机、定位器、紧急呼叫器、智能手杖等智能设备,各种电子化的家用健康监测设备,有助于提高大脑思维能力的老人游戏机、交互式玩具等益智类产品,都是近年来市场上较多见的智慧化老年用品。
在智慧化监测类产品方面,近年来利用健康传感器以及定位等技术而兴起的智能穿戴和智慧监测产品不断增多。诸如智能护理床、智能家居、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健康一体机、远程监测设备等,都是针对目前空巢和独居老人不断增多,为提高安全防护水平而研发生产的。
在智慧化平台与系统产品方面,以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为主要场域,各类智慧化的平台和系统也在不断增多。这类产品大多以养老服务大数据为依托,形成一个统一的集需求采集、服务、管理、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服务资源的链接、供需匹配的链接、服务管理与监测的链接等,从而统筹服务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
上述产品和服务,都是科技服务老龄社会的主要表现,同时也体现了科技赋能的独特优势。不过,在科技助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科技友好”问题。要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使用便利性出发,在不断强化“智慧化”的同时,重视设计的“人性化”与“适老化”。具体而言,在针对老年人的相关科技产品的设计、研发上,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到方便、简洁、步骤简单;在相关APP的使用设计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方便,做一些“信息无障碍”的改造。通过这样的努力,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服务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文化友好: 强化积极老龄观的社会教育
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必须营造老年友好的文化氛围。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把积极老龄观的理念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个融合的过程就包括积极老龄观的文化构建。简单来说,积极老龄观就是“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积极老龄观的真正内涵,强化积极老龄观的社会教育。
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就是要打破关于老龄社会的悲观论调。要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积极看待老年人,就是要破除把老年人看作负担和包袱的传统思想。要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调动老年群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把老年人从被赡养、被照顾的传统角色转变为积极融入家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就是要消除对老年生活的消极刻板印象。一方面,要引导个人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前为老年期生活进行人生规划与准备。另一方面,包括个人、家庭、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内的多元主体,都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长期、可持续的养老储备,共同为实现个体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夯实基础。要在逐步统一多元主体认识的基础上,持续营造孝亲敬老的和谐社会环境,打造文化友好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作者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