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097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健康治理体系","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2-19 11:12:35","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文/高丽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人民健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前,健康服务供给的相对稳定性与健康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之间存在明显张力。加快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有效促进多元主...
  ■ 文/高丽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人民健康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当前,健康服务供给的相对稳定性与健康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之间存在明显张力。加快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有效促进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持续提升健康保障能力。
  健康资源的系统集成
  是加快形成新质健康保障能力的前提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构建一体化、连续型、网络化的健康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形成新质健康保障能力,健康资源的系统集成是前提。
  在以各级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机构等为核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增强网络化服务能力,从功能层面逐渐完善全覆盖、一体化健康服务网络。一方面,以结构优化促进功能提升。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演变特点,持续强化分级诊疗、医联体等制度建设,推进资源扩容下沉、实现均衡化,牵引功能布局优化。以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一体化、持续性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实现健康服务供给和服务能力在城乡、区域之间相对均衡,不断提升健康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另一方面,深化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创新药研发等体制机制改革,为供给持续、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提供动力。
  依靠数智技术赋能“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网络建设。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提升健康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实现多元健康服务主体的高效联动与服务整合,提升健康服务连续性,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的健康服务,实现健康服务“质”的提升。要以医疗数据标准化为抓手,实现碎片化信息的系统化运用,转变当前数据分散化、来源多元化、形态非标化等带来的效率损失。为此,需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的互联互通,加强健康大数据开发、共享与共用,构建起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自主型健康主体培育
  是提升主动健康内在能力的关键
  个体主动性、自主性健康行为的生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提升个体的主动健康内在能力,是加快形成健康治理多元主体联动格局和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
  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87%,但仍存在提升空间。要以引导居民主动维持并促进自身健康为目标,以助力居民掌握更多健康知识和技能为路径,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推动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养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多元主体协同和长期持续培育。
  高水平培育主动健康行为。不同于疾病医学的被动式、修补式策略,主动健康是主动式、增强式的健康干预策略。相关研究表明,由健康行为累积的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自身行为风险,可以有效预防超过50%的慢性病,而这需要主动、积极进行行为调整与配合。以提高个体自组织能力为抓手,提升全民主动健康内在能力,对于实现有效、可持续的健康保障具有重要价值,是积极应对健康风险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智能感知技术(如智能穿戴设备)能够长过程、全面监测人体健康信息,为个体精准、科学地选择健康行为实施路径提供技术支持。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能力。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与78.2岁的人均预期寿命存在落差,老年群体面临较突出的健康功能状态差、健康风险高、失能率高、患病率高等问题。对此,从认知转变、行为调整、环境保障等多环节协同发力,帮助个体有效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能力是重要的应对方式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优化过程,同时也与教育系统、医疗系统以及基层组织网络等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发挥紧密相关。
  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
  是健全健康保障体系的根本保障
  在推动公共健康政策理念从病有所医向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健康转变的历史逻辑下,需要健全健康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深化健康治理。其核心在于多元主体动态协同治理机制的设计,关键在于完善激励相容、成本分摊机制,从而构建起健康保障的长效机制。
  明确全面健康导向。要由以医疗服务为中心、侧重生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向涵盖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全面健康拓展,不断完善全面健康为导向的健康保障体系。基于此,要强化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为多元主体行为联动创造良好制度生态。一方面,有效市场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匹配供需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健康服务具有公共品属性,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为全社会供给健康服务,而是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
  明确健康公平导向。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健全健康保障体系,应实现从医疗保障公平向高质量健康保障公平转变。实现健康资源合理扩容和下沉、优化配置的过程,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导向的跃迁,是国家健康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要着力于空间、群体间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均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人群之间获取健康服务质量与可及性上的差距。通过多种手段并举,为促进健康公平提供有力保障。
  明确系统化集成导向。有效整合健康服务体系、主体主动健康行为促进体系与健康支持体系等的作用,完善政策目标一致、措施协同发力、实现结果互促的系统治理格局,是健康治理的重要保障。要有力保障“三医”协同,并加快实现向多元供给主体融合发展、高效联动转型,做到健康服务体系结构优化、功能体系化、服务连续化。着眼于数智技术赋能健康治理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目标,完善健康监测、数据收集与挖掘、健康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营等的规范化、全链条政策保障机制,有效激励多元主体的积极性、行为规范性与协调性。
  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是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其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有准确认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充分激发多元健康主体主动性与提升内在能力,加快构建完善健康治理体系,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高水平健康保障,将为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22SJZD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