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9394","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广西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向优生长”","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11-28 11:19:40","condition":"来源:中国人口报","thumb": ""}
■ 本报记者/牛煜辉 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不断拓展生育全程服务,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新发展,全自治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23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至8.9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38‰,5岁以...
  ■ 本报记者/牛煜辉
  记者日前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近年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不断拓展生育全程服务,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新发展,全自治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23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至8.97/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3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3.82‰,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持历史最优水平。
1.严守母婴安全底线
  近年来,高龄、高危孕产妇比例提高,保障母婴安全持续面临新挑战。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陈赤表示,自治区严守母婴安全底线,以妇幼健康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为目标,以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要求和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危重救治能力建设,多措并举强化孕产妇生育全程管理,全力提高母婴安全保障工作能力。
  在深入实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方面,自治区出台孕产妇分级管理工作方案,坚持从源头严防风险,全面开展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按照风险严重程度,依托“桂妇儿系统”,分别以5种颜色对孕产妇进行分类标识和精细化分级管理。同时,加大危重孕产妇救助力度,实施危重孕产妇救助项目,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我们先后实施了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提升计划,持续推进妊娠风险防范、危急重症救治、质量安全提升、专科能力建设、便民优质服务等5大行动。”陈赤介绍,广西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评审标准并开展体系评估,指导全自治区加快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设立自治区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在市、县两级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此外,自治区为90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价值近600万元的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急救设备,同时建立“云上妇幼”线上平台,通过“云上妇幼”对医务人员开展远程培训,还可以对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开展远程会诊和线上转诊。目前,登记进平台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助产机构总计1474家,医生数达19617人,不断提升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的接诊及救治能力。
  陈赤介绍,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行分片管理,分别与辖区建立会诊、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作机制,提高危重救治水平和成功率。目前,已设置169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62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初步形成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三级救治体系,提高了危重救治水平,进一步保障母婴安全。
2.严重地贫胎儿“零出生”
  地中海贫血是广为流行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如果生下一个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患儿,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2010年以来,自治区先后实施两个周期的地贫防治计划,出台广西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广西严重类型地中海贫血胎儿“零出生”计划实施方案、广西地贫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等,在全国率先启动严重类型地贫胎儿“零出生”计划。
  “为了保障广西地贫攻坚系列行动计划有效实施,自2010年以来,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已累计投入地贫防治经费17亿元,不断提升全区地贫防治能力,防治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院长韦秋芬介绍,2019年,自治区以国家支持5亿元地贫防治能力建设资金为契机,以基层为重点,对地贫筛查、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移植治疗、队伍建设等地贫防治八大领域全面进行能力提升。
  2019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新增3000万元专项经费,实施孕前夫妇免费地贫初筛、初筛阳性夫妇免费复筛、双阳夫妇免费基因诊断、高风险孕妇免费产前诊断、重症地贫胎儿免费医学干预“五项免费技术服务”惠民政策,使地贫防控技术服务实现全程全免费,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同时,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自主研发桂妇儿健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依托该系统建立起全自治区地贫基因数据库和地贫患儿数据库,对地贫初筛、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医学干预、追踪随访等关键环节实时监管、闭环管理。”韦秋芬介绍。
  目前,自治区打造了101个“依法、便民、优质、温馨”的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自治区的由3个自治区级地贫产前诊断中心、14个市级地贫产前诊断分中心、88所县级地贫初筛实验室、2166家地贫筛查机构、32家产前诊断机构、13个地贫治疗移植基地所构成的防治网,有效筑牢广西地贫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移植治疗的“四道防线”。
  “2010—2023年,全自治区共为近448万对婚育夫妇、793万名孕妇进行地贫筛查,进行地贫基因诊断近33万对,为9万名地贫高风险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韦秋芬表示,全自治区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已连续5年低于0.3/万的“零出生”目标。
3.辅助生殖更惠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广西生殖医院院长林忠介绍,目前,广西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23家及1家精子库,分布在10个城市,布局合理。
  “在服务能力方面,近年来,广西辅助生殖技术发展非常迅猛,技术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技术质量与安全不断提升,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以满足不孕不育患者的诊疗需求。”林忠表示,2022年,全自治区辅助生殖机构为5.5万对夫妇提供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较上年度提升14%。
  为满足广大患者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需求,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广西于2023年11月1日起将“取卵术”等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林忠表示:“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部分生育困难家庭的负担,使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
  为提高广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水平,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成立了广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中心,挂靠在广西生殖医院,加强对各辅助生殖机构的监督管理、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为行业规范有序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提升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优化惠民措施,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林忠表示。
4.健康服务更加公平可及
  “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广西着力加强主阵地建设。”陈赤介绍,广西实施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和三级妇幼保健院对口支援县级妇幼保健院项目,规范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目前,全区共有妇幼保健院106家,其中二甲以上的达70家,为妇女儿童提供涵盖生命孕育起点、儿童期、青春期、育龄期、更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据悉,自治区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连续实施基层产科、新生儿科医师、儿童保健人员、出生缺陷防治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截至2023年底,全自治区助产医师达到8551人,助产士1.29万人,全自治区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95名,妇产科、儿科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不断扩大。
  “我们大力打造妇幼特色品牌,在全自治区创建13个国家级妇幼保健特色专科、2个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18个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陈赤表示,此外,广西还承担了国家一系列妇幼健康试点项目,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我们紧紧围绕妇幼健康均等化,不断加强公共服务,实施妇幼健康惠民项目,缩小城乡、地区服务差距,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等妇女儿童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巩固。”陈赤表示,2023年,广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94.90%和95.84%。
  据悉,针对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两大肿瘤——宫颈癌和乳腺癌,广西实施户籍农村和城镇困难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实施广西农村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为392.75万人次妇女提供了免费宫颈癌筛查服务,为388.32万人次妇女提供了免费乳腺癌筛查服务。
  广西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实现对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应检尽检、应治尽治”。实施脱贫地区适龄儿童营养改善项目,规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持续强化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正在得到积极干预。
  陈赤介绍,广西持续巩固以地中海贫血为重点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成果。创造性打造101个“依法、便民、优质、温馨”的一站式婚育综合服务平台,以平台为阵地,把牢出生缺陷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防治节点,实施了一系列防治出生缺陷惠民项目,包括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增补叶酸、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补助、免费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十四五”以来,免费为147.28万人提供婚前医学检查服务,为53.72万对计划怀孕夫妇进行孕前优生健康评估和指导,为250.24万人次计划怀孕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为134.75万孕产妇提供免费筛查补助,为近152万新生儿开展了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