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明华
覆盆子,是我年少时的最爱。我们少年时在坡上放牛,经常在捉蚂蚱和抓蝴蝶的时候,不经意间衣服被刺钩住,转身一看便发现满是刺的枝条上一簇簇的果实像红色的花束,在风中摇曳、舞动、微笑。细长的枝干上,小刺密布,似是守护神一般,守护着那甘甜的果实。一丛丛,一片片,果实似玛瑙,成熟的红红火火,未熟的则呈玉米色。
那个时候,我经常会和伙伴们跑到山上去摘覆盆子吃。覆盆子外实内空,由黄渐红,像一盏盏小灯笼,吃起来味道酸酸甜甜的。如果细细咀嚼,还会有沙沙的感觉,那是因为肉里有细籽,这点和草莓颇有几分相似,怪不得覆盆子也被称作树莓。
覆盆子长在山涧里,一簇一簇,成熟后有胭脂色的红莓子,也有黑玛瑙般的黑莓子,果粒上有细软的茸毛,我们乡下都叫“架莓”。黑色的果肉要比红色的丰满,水分充足,更加甘甜。
父亲干完农活回家的路上,一定会绕道到长满覆盆子的坡地去,用荷叶或梧桐叶,给我们摘回来一大包。那绿叶子包着的覆盆子,就放在门墩上,我们回家推开柴门一眼就能看见。暑假里姐姐去打猪草时,还会把覆盆子穿在草棍儿上,编成能挂在脖颈上的项链。
有一年,村里来了几个陌生人,说是来收未成熟的覆盆子。看到覆盆子可以卖钱,大人们也纷纷加入采摘覆盆子的队伍,漫山遍野尽是移动着的背篓。那年,我们基本没有吃到成熟的覆盆子,心里别提有多失望了,后来才知道把未成熟的覆盆子晒干就是一味药材。
参加工作后,我接触到一些医书,才知道覆盆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比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涉及,而“覆盆”二字便首见于此。《本草衍义》中则记录了其得名的原因:“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意思是覆盆子的果实有固精缩尿的效果,坚持食用,能使那些肾亏肾虚、夜尿频多的人,将尿盆倒扣过来不再使用,因此得名“覆盆子”。而《名医别录》对于覆盆子的养生、保健效果更是大为赞赏,认为其“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这些文字,仿佛诉说着覆盆子那悠久的药用历史和神奇功效。
覆盆子是山里人常见的野果,这些年,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没有多少人去山上摘覆盆子了,也没有孩子喜欢在周身是刺的枝条上摘覆盆子了。即便那覆盆子早已又红又大,也只是在树上孤寂地挂着,任风吹拂。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