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51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医保“快给钱”,打开更给力改革前景","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4 10:27:51","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叶龙杰(媒体人)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扩面提质的通知》提出,2025年底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均需开展即时结算;2026年底前实现即时结算资金占本地医保基金月结算资金的80%以上,开通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占比达到80%以上。医保“快给钱”...
□ 叶龙杰(媒体人)

  近日,国家医保局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扩面提质的通知》提出,2025年底前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均需开展即时结算;2026年底前实现即时结算资金占本地医保基金月结算资金的80%以上,开通即时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占比达到80%以上。医保“快给钱”,缩短应付资金到账时间,有助于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垫付压力,但不应被误读为对医疗机构的“额外补贴”,也不应就此忽视医疗机构面临的运营管理压力,放缓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步伐。医保“快给钱”,打开的是协同改革还可以更给力些的前景。

  即时结算政策信号利好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意味着医保支付效率将大幅提升,回款周期有望从“以月计”迈向“以周计”甚至“以日计”。在医疗机构普遍面临运营压力的背景下,这项改革相当于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此前,国家医保局印发《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经办规程(试行)》,其中明确,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是指按照基本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的相关要求,通过压缩结算时间、推进逐笔申报拨付、按月预拨等创新路径,向定点医药机构拨付医保资金的结算方式。对医疗机构而言,即时结算的最大好处在于缓解现金流压力,让医院的资金链更加健康、可持续。

  长期以来,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结算一直是后付制。一笔医保应付费用,自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医疗机构账户上。一些医疗机构反映,以前医保欠款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严重影响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和日常运营。对此,公众熟知的语境是“医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由此对医保基金拨付迟缓保持较高的宽容度。

  根据《2024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4913.37亿元,基金总支出29764.03亿元,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8628.52亿元。从中可见,我国医保基金整体运行平稳。尽管部分地区存在阶段性压力,但全国层面并未出现系统性风险。与之对比,近年来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医教研防等业务活动、预算资金资产成本管理等经济活动、人财物技术等资源配置活动愈加复杂,经济运行压力逐渐加大,急需加快补齐内部运营管理短板,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在地方财政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经常性补助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有的医疗机构甚至出现拖欠薪酬、设备更新缓慢等问题。

  整体形势显示,确保人民群众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步伐必须加快。在持续深化改革后,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医疗服务收费主要表现为医疗机构通过提供医疗服务从医保基金获得补偿费用,其结算机制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预期性,直接关系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医务人员的执业信心。当前,公立医院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实现这些目标,同样离不开财政持续投入和医保基金及时拨付。

  此次,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即时结算改革,通过制度优化,将医保补偿的“滞后性”转化为“即时性”,让医疗机构能够更稳定地规划运营、更安心地投入服务。但改革不能满足于“提速”,还需在强调医保基金安全的同时,正确看待医保基金运行安全,防止单方面过度夸大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进而压缩对医疗服务的合理补偿。

  多年来,我国医保基金支出保持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服务量的真实增加和健康需求的合理释放。医保支出的上升,相当一部分是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而非“过度医疗”或“基金浪费”。改革的压力不能简单转化为医疗机构的“负重前行”,甚至演变为对合理费用的“一刀切”式拒付或扣款。医疗、医保、医药应在协同发展和治理中有效形成同频共振,构建“医有所需、药有所供、费有所保”的良性循环,如此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即时结算迈出令人深感振奋的改革步伐。这场改革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更是治理理念的跃迁——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赋能”,从“单一结算”迈向“系统治理”。其最终目标是,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健康产出。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机构的合理运营需求、医务人员的专业价值、医药企业的创新活力,都应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和耗材集采等改革领域得到充分尊重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