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争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1956年建院以来,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办院理念,以党建赋能,持续提升核心诊疗能力、医学教育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效能,努力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医院的目标迈进。
党建领航,开辟发展新航向
医院党委讲政治、守规矩、勇担当、善作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着力加强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医院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医院积极推进“样板党支部”和“党员先锋工程”建设,持续深化党支部结对共建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双向赋能。同时,将廉洁要求贯穿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环节,营造崇廉尚德的发展环境。2025年,医院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护士冯玲获得“南丁格尔”奖章。
作为智慧化医院,医院光谷院区(光谷人民医院)不仅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还通过5G医联网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互联互通,打造“一键会诊、一体培训、一网急救”的便民服务体系。医院党委以此为契机,持续夯实亚专科建设基础,重点聚焦微创医学、危重症救治等核心领域,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彰显公立医院的使命与担当。
人才强基,激活创新原动力
医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构建医教研一体化发展、人财物全链条配置和“引育用留”全周期保障的人才成长体系。医院以“医学﹢”为导向,打造医教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医学研究院、药学研究院、交叉研究院三大平台建设,推动68位特聘科研项目核心负责人(含52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临床科室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高效对接。
作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医院通过实施“优博计划”“栋梁计划”“攀登计划”,构建起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医院有92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计划。2025年,王行环教授获评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叶少军、章剑剑、胡波荣获“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称号。
医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医院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教学基地,形成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医院构建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的师德建设体系,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多位教师荣获“荆楚好老师”、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武汉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多重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医院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医学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不断完善国家级科研项目培育机制,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稳步增长;另一方面,重点布局生物医学与前沿基础研究、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等新兴领域,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
医院党委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构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科技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建设创新培育体系,设立创新培育基金、交叉联合基金,增设青年及学生专项支持项目,提升临床科研攻关能力。三是建设学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医工协同发展。四是建设条件保障体系,依托多个高端科研平台,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医院的科技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形成“临床需求—技术革新—学科交叉—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履行使命,绘就健康同心圆
医院党委始终坚守公立医院的政治责任和社会担当。一方面,通过“组团式”帮扶机制,持续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常年开展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工作,以及卫生援外工作。另一方面,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目标,持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变革,通过实施“大医务”协同管理机制,强化多部门联动,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医院运行质效,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2022年,医院获批国家(湖北)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2024年,医院组建的紧急医学救援队成为湖北省首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自2024年以来,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高效完成8次空中转运任务,并常态化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任务。医院依托主院区与光谷院区“院前急救一张网”,为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与经济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作者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