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一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从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增量资源向社区倾斜,增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
当前,我国多地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医疗、护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凸显,然而,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尚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随着家庭规模缩小、子女异地工作、生活压力增大、医养需求激增等情况日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多重挑战。同时,机构养老资源供不应求,尤其在一线城市,“一床难求”的情况十分普遍,而社区养老服务现阶段尚不能很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国养老事业急需转型升级。需要运用“一盘棋”思维,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协调推进。
——在发展养老事业的进程中,政府政策支持至关重要。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等。一些地区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设了集医疗、康复、养护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
然而,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比如,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也存在不平衡现象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加以解决,以确保政策的实效性和公平性。
——在推动智慧养老方面,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智慧养老是指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这种新型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如,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养老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健康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预测潜在的健康风险。借助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家居设备,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护、娱乐、康复训练等服务。
技术创新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存在许多障碍。例如,部分老年人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中会感觉不适应;购买智慧养老设备和服务的成本偏高,经济条件较差的老年人可能难以负担。因此,在推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确保技术创新成果能够更广泛地惠及老年群体。
——养老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把养老服务与医疗、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其中,医疗与养老的融合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一些地区的养老机构与当地医院合作,建立全天候医护服务体系,可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服务。此外,养老旅游也是新兴产业。将旅游资源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为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也能保障他们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一些旅游胜地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旅游线路和设施,提供定制化的旅游服务,推动把养老变为“享老”。
养老产业与社区、家庭的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通过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既可减轻家庭负担,也能促进社区和谐。一些社区通过引入智能养老设备和服务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管理,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产业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促进养老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社会的整体福祉。
——人才培养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专业养老人才的短缺情况日益突出。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是解决难题的“金钥匙”。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尚有欠缺。比如,许多高校和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专业,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亟待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为此,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养老服务专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也非常重要。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针对养老护理员、医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全面提升其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通过提供奖学金、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与此同时,建议设立养老服务人才库,方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直接对接,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作者系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