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职员)
“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近日,有媒体报道,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视频,涉及ADHD、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号称“心理导师”的博主正在将公众的焦虑情绪货币化。他们通过诱导性测试获取用户信任后,便推销价格不菲的“治愈课程”。这种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在利用患者的脆弱心理“割韭菜”。
心理疾病“自测”“自诊”视频看似科普,实则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焦虑之网,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片面化的心理“自诊”,其本质是对医学专业性的消解。抑郁症、焦虑症等诊断需要多维度评估。这些短视频将复杂的心理诊断简化为“对号入座”的单选题,既忽略了症状的轻重程度,也抹杀了诊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当网友在评论区写下“全中”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危险的自我暗示,这种“贴标签”行为本身就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