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报即评
浙江启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建立“生产流通全链条追溯+风险隐患全天候监测”数字化体系
本报讯(记者 郑纯胜)日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启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此次行动聚焦“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校园食品安全、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网络餐饮食品安全、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安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和集市食品安全、肉制品质量安全和食品添加剂“两超一非”问题8个重点领域。
与过去单一环节的整治不同,此次行动更加注重“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风险防控,通过数字化监管手段强化供给端全链条追溯和风险监测,同时在需求端推动公众参与监督,推动监管模式向“数字赋能、社会共治、长效治理”升级。
根据部署,到2025年底,浙江省将实现“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覆盖90%以上农贸(批)市场、生鲜门店纳管率达到95%以上、规范提升校园食材“阳光配送”企业200家、提档升级800家中小学校食堂、中小学校食品安全量化等级A级达到60%以上、省内直播带货头部主播抽检覆盖率达100%等目标。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行动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建立起“生产流通全链条追溯﹢风险隐患全天候监测”的数字化体系,运用“刚性执法消除显性风险、柔性服务化解深层矛盾”的协同机制,既聚焦食品安全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又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自我纠偏,形成“执法震慑力”与“行业自净力”的良性互动。
在专项整治中健全长效机制
□ 王尚
食品安全无小事,一餐一饮系民生。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启动有重点、有亮点的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从“菜篮子安全守护”微改革、校园食品安全、网络销售食品安全等8个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另一方面,建立了“生产流通全链条追溯﹢风险隐患全天候监测”数字化体系。这些强监管举措,不仅有助于打造“浙里食安”样板,也值得各地借鉴。
强化数字化监管手段,为食品安全装上“智慧眼”。餐桌上的饮食日益丰富多样,以往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监管模式难以根除风险隐患,浙江省此次以“生产流通全链条追溯﹢风险隐患全天候监测”为核心,打造出多层次、广覆盖的智能防护网。这种“人防﹢技防”的一体化监管,不仅能有效提升监管效能,也督促食品生产销售企业规范经营。
提升全链条治理能力,突破旧有的监管思维。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浙江省在多个领域完善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在嘉兴市的农田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与农药残留情况;在杭州市某连锁餐饮企业的后厨,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操作不规范行为,以便第一时间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在金华市的农贸大集,食品快检服务车上的工作人员可现场为购买蔬菜的消费者出具检测报告。“源头质量管控﹢末端综合治理”的模式正在重塑浙江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底层逻辑。
构建多元监督格局,畅通消费者参与渠道。浙江省相关部门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引导企业自我革新,在食品安全风险整治的过程中,不仅依法依规处罚违规企业,还指导企业改进;借助“你点我检”等畅通监督渠道,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利用“浙食链”平台,消费者扫码就可以查看食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构建多元监督格局,形成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