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国良 邵蕾
随着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不确定性”一词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引发人们的思考。当人们无法预知和掌控未来的变化时,难免会出现担忧与焦虑情绪,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应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学科背景出发,目前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不确定性”与信息加工、焦虑情绪和风险决策等认知、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不确定的环境线索会增加人们的认知负荷,消耗认知资源,并引发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降低决策效率,甚至导致非理性决策。生命史理论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关注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对生存决策和资源分配的影响,“不确定性”会迫使人们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期利益,表现出更多的冒险行为,甚至以损害长期健康为代价。
由此说明,无论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是自身的“不确定性”,都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和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应重点关注“不确定性”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潜在危机,并指导人们采取一些具体、确定的应对策略,学习与“不确定性”共处。
首先,从个体层面看,应对“不确定性”危机的关键在于认知与行为的双管齐下,改变不合理认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对于已经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系统性地提高自身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包括担忧意识训练、“不确定性”识别与暴露、重新评估担忧的作用并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重新定位等。对于一般性群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关注到“不确定性”这一风险因子,增加关于“不确定性”的来源、挑战与应对策略等相关内容,让人们树立适应变化的信心,培养成长型思维,从需要忍受“不确定性”到可以拥抱“不确定性”。
除了改变认知外,“以不变应万变”是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理念。减少焦虑的最有效方式是行动,专注于当下需要完成的事情,有效减少外界不确定环境的干扰,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资本和底气。
其次,从家庭层面看,稳定的童年环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应对“不确定性”不仅需要个体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改善,也需要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责任感,为儿童营造稳定的早期生活环境。
例如,童年时居住环境的频繁变动、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的频繁更换,都会影响成年后面临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水平。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需要意识到这些变动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持久性影响,从而减少非必要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尽可能保证儿童的安全需求。
最后,从社会层面看,国家和政府对风险的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一是从源头减少不确定信息的扩散,二是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信息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加强对信息传播平台的监管,避免制造恐慌和泛化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对于避无可避的风险,搭建坚实可靠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使人们相信自己永远“有路可退”,对于有效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持续恶化至关重要。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开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