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7748","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系统集成,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4-09-23 09:04:26","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 邓志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强调整体谋划,需从文化友好、福利友好、空间友好、家庭友好等方面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
□ 邓志强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强调整体谋划,需从文化友好、福利友好、空间友好、家庭友好等方面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营造生育友好的文化氛围。生育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重要力量。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做好生育友好宣传,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凝聚生育友好的社会共识。

  一是制作生育友好系列宣传作品。根据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遵循宣传规律,制作生育友好主题招贴画、海报、表情包、短视频等系列作品。

  二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倡导积极健康的生育文化,利用公交地铁、小区宣传栏、电梯等公共空间广泛宣传生育政策和新型生育文化,推动生育友好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重建家庭导向的生育文化。家庭是确保人口繁衍和社会继替的基本单元。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生育友好文化普及行动,实施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工程,引导社会舆论强化对恋爱、婚姻、亲情、家庭的正面宣传。

  建设生育友好的福利社会。提高生育福利预期,解决年轻一代“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问题。

  一是提振生育意愿。构建涵盖孕、娩、养、育、住的生育服务保障体系。各地根据财政情况,设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专项财政资金,实行一孩、二孩、三孩的梯度补贴,发放0~3岁育儿补贴。

  二是降低生育成本。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升级“生育福利包”,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愿意生育的适龄人群“生得起”“养得好”“育得优”。同时,加强生殖健康和辅助生殖技术研发应用,将更多辅助生殖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让想生的年轻人能生。

  打造生育友好的公共空间。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增强生育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

  一是完善生育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同时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设置母婴室电子地图,增强母婴设施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二是拓展生育公共服务的政策空间。比如,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生育保险的缴纳基数与比例及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生育服务,为育龄家庭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三是构建全龄友好型城市和社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妇女儿童友好型社区、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供给。

  加强生育友好的家庭支持。生育支持政策应以家庭为单位,释放生育潜力和激发生育动力。随着少子化、老龄化的叠加,家庭内部功能更需要外部公共政策支持。

  在婚姻支持方面,倡导新时代家庭观,鼓励和支持适龄人群进入婚姻。在生育支持方面,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如保护职业女性的就业权利和生育权益。对于女性职工数量较多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补偿企业因支持生育而产生的用人成本。在养育支持方面,扩大个税优惠范围,探索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课税,制定体现地区差异的个税优惠方案。鼓励和支持社区、企事业单位建设托育服务站,建设“家门口”“单位门口”托育机构。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依靠一揽子改革政策,落实一系列改革举措。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要坚持系统集成,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探索注重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整体性,进而更有效地支持家庭生育行为。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