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产生新知识新思想,科学普及则将新知识新思想变成人们所能理解、接受的大众知识和大众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医学要实现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之外,也需要插上科学普及之翼才能平稳飞行。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医学关乎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普,架起公众接触医学创新进展的桥梁,将健康领域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给公众,以此来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帮助公众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夯实健康中国建设基石。
近年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总有医学科普的身影,例如科普书《话说生命之宫》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医学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评选导向也说明了医学科普对于驱动医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医学科普工作是应有之举。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达到29.70%。2024年,我国动作频频,深入推进医学科普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决定从今年6月起,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引导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仍然存在科普专职人员规模偏小、科技工作者参与度偏低、激励奖励机制尚不健全、优质科普内容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需要全社会系统发力,凝聚更多推动医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做好医学科普工作,要让科技工作者当好领头雁,鼓励更多医学大家加入医学科普的队伍,共同推动医学科普规范化、优质化。医学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上接“天线”、钻研高精尖的先进医疗技术,也要下接“地气”、将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能听得懂的语言。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名单,其中大多是医学科技创新的佼佼者。在医学科普乱象频发的当下,拥有硬实力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意味着医学科普的科学性、权威性。
做好医学科普工作,要厚植健康科普创新土壤,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的参与度、主动性、创新性。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医学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顶层设计,营造良好氛围,畅通医务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路径。在这方面,上海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江苏省人民医院设立健康教育办公室、健康教育管理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分配专门经费,形成了院、科和个人三级工作体系。这些举措值得借鉴,也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不断释放改革活力。
做好医学科普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度挖掘人们的健康科普需求,推出真正让他们能看得进去、看得明白、看到心里的科普作品。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图文、视频、直播、脱口秀、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有用、有趣的科普精品。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紧密贴合不同人群不同节点的需求,精准推送健康科普。
在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齐头并进、两翼齐飞,通过医学科普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使用医学科技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让医学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