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1781","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以案释法,凝聚反家暴法治共识","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3-11-29 09:37:30","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反家暴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定性尺度,明晰了反家暴的法律效力边界,扩大了对家庭暴力的打击范围,拓展了对家暴受害人的司法保护空间。 □ 李英锋(公职律师)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反家庭暴...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反家暴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定性尺度,明晰了反家暴的法律效力边界,扩大了对家庭暴力的打击范围,拓展了对家暴受害人的司法保护空间。

  □ 李英锋(公职律师)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当天,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结合审判实践以案释法,帮助家庭暴力受害人用“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法律武器更好保护自己。这既具有司法技术层面的指引意义,又利用特殊的时间点强化了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了反家暴的社会氛围。

  反家暴的法治理念一直在深化。这一次,最高法发布的反家暴典型案例,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家庭暴力的性质和定性尺度,明晰了反家暴的法律效力边界,扩大了对家庭暴力的打击范围,拓展了对家暴受害人的司法保护空间。

  比如,在李某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一案中,李某称多次遭丈夫龚某暴力殴打,却只能提交一些身体受伤的照片和拨打报警电话的记录。龚某否认殴打李某,称李某受伤是摔跤所致。但法院依然给李某签发了人身安全保护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中,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证据,认为申请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事实存在较大可能性的,可以依法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根据生活经验和常理分析,李某提供的证据符合这一举证规则的要求,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于法有据,体现了对家暴受害人严格保护的理念。

  这一典型案例进一步重申了依托家暴事实发生的“较大可能性”评估、采信证据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法律规则,可指导各级法院准确把握举证尺度,同时对家暴受害人、家暴者分别起到鼓励维权、警示的作用。

  在另一个案例中,王某的丈夫李某多次以跳楼、到王某工作场所喝农药等方式威胁王某,对王某进行控制。从表面上看,李某的行为是自残、自伤,但这些行为让王某产生了紧张恐惧的情绪,导致王某的精神很压抑。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属于精神暴力,并给王某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个案例不仅维护了家暴受害人的人身权益,也让精神暴力的负面清单更加清晰,给类似案件中的家暴受害人指明了维权救济的方向,并增强了他们的维权信心。

  反家庭暴力,司法只是手段,培育社会共识才是关键。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表明了对家暴零容忍的态度,有助于凝聚反家暴的法治共识。对于各级法院而言,认真学习典型案例,可不断提升有关反家暴的办案质量。对于民众而言,了解典型案例,可增强反家暴意识,提高反家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