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23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原来中医药可以这么酷”","title_color":"","subtitle":"——北京市中医药文化活动见闻","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28 09:17:14","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段梦兰 张丹 摄影报道 近日,地坛公园,参加文化节的市民体验中医按摩。 近日,地坛公园,一名市民使用艾芷避秽墨写字。 “原来中医药可以这么酷、这么有意思!”在近日由北京市中医药局、北京市东城区政...
本报记者 段梦兰 张丹 摄影报道

近日,地坛公园,参加文化节的市民体验中医按摩。

近日,地坛公园,一名市民使用艾芷避秽墨写字。

  “原来中医药可以这么酷、这么有意思!”在近日由北京市中医药局、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主办的第十八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七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上,一名居民如此感慨。活动现场,主办方启动北京市中医药文旅消费季。其间,北京市16区陆续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市集和各类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如何让中医药离大家更近一些?在这些活动中,人们的热情集中在哪里?记者进行了探访。

花香、草香,变为墨香

  地坛公园内,人流如织,人们的热情参与让中医药愈发“出圈”。活动现场,非遗传承区、创新数智区、京津冀特色区、健康服务区、文化市集区五大主题区域通过“文化科普﹢科技互动﹢健康服务﹢消费体验”等形式,聚焦中青年群体消费热点,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薄荷等熬制成的液体替代清水,细细研磨墨锭,使用这样的墨写字绘画时,不仅能闻见芳香,还能自带驱蚊驱虫功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展台前,墨香与药草香结合的艾芷避秽墨吸引了75岁李大妈的注意。“文化的融合,挺有意思。”作为中医药市集的常客,李大妈停下脚步准备写上几个字。

  “把中医药融入墨里,再融入书法、绘画中,是古人的智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护理部主管护师宋钝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意将中医药文化和传统书画文化结合,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记者看到,不少体验者还在扇面上绘画,将自绘扇子带回家保存。“建议提前将这些画纸、扇面用熬制的驱蚊水浸一遍,这样效果翻倍!”听到李大妈的建议,宋钝连连点头。

  品尝养生粥和特色代茶饮,体验水泛丸制作和药草研磨过程,体验耳穴埋豆和头部刮痧,观赏中药材画作……众多展台各具特色的创意,让人们在逛、吃、玩中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世界月季主题园近日也飘出阵阵药草香,在此举办的大兴区“善月”中医药文化节——“药承花香韵唯善胜春行”中医药市集活动引人注目。市集以“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理念为指引,设置12个主题摊位,涵盖文化宣传、中医诊疗、养生疗愈方面的内容。记者在现场看到,人们积极参与“认百草”“识中药”“识花辨药”“养生指压板”等趣味游戏,体验药材炮制过程,制作中药香囊、养生锤,学习经络穴位知识,在阵阵花香和欢声笑语中与中医药“结缘”。

有形、无形,不虚此行

  “不虚此行!”20岁的小张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逛地坛公园中医药市集的感受。

  记者看到,在她随身的布袋里装了两盒中药特色食品和中药代茶饮,还有几本与中医药相关的书。而她随身携带的盖章本上,还多了12枚特色印章图。“这是人体十二经脉的图。每一经的图案都做成了一个章,很精美,也很详细。”小张告诉记者,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膀胱经的印章,穴位特别多,同样大小的印章就这个显得最密集。

  “这几年,年轻人中医药‘血脉觉醒’的话题特别火,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粉’上中医药。”小张爱好收集各类特色印章图案,今天的体验令她倍感欣喜。“尝了很多代茶饮,还看到了各种文创产品,我和我同学都很喜欢。”小张说。

  激活传统中医药文化活力,让产品形式和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迭代升级,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更多鲜活的载体,是中医药越来越“潮”的秘诀之一。“这不是炒菜用的八角吗?还挺好看的。”在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的展台上,摆放着用各种中药材制作的耳饰,其中一对由八角制成的耳钉引起了一名年轻女性的注意。“没错,八角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一名现场工作人员回应道。

  “中医药文化是无形的,可以浸润人心。但同时又是有形的,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制作了很多精美的饰品,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该工作人员表示,路过的市民几乎都会停下来看一看,问一问使用的是何种中药材、有哪些功效。

  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展台前,不少人排队等待体验中医推拿,其中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像您这种因久坐引起的后背腰胸结合段的疼痛,往往是脊椎整体的问题。”该院推拿科主任孙文博对一名体验者说。

  “中医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很多年轻人发生脊椎局部疼痛,可能是疼痛部位的上下段存在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光盯着疼痛的地方,而要进行整体治疗。”孙文博边推拿边介绍道。“原来是这样!”这名体验者恍然大悟。

  而在创新数智区,还展示着一些更“新潮”的仪器。59岁的王叔在一台中医经络检测仪前坐下,伸出双手放置在仪器上。几分钟后,王叔的经络信息采集报告就显示在了大屏幕上。报告中既有腑脏辨证结果,也有经络腑脏病位相关度分析、主要问题经络分析和调理建议。

  “原来这么方便、快速,中医也有不少高科技。”在王叔说话的间隙,一旁展示的人工智能舌面仪、艾灸机器人、体质辨识仪也迎来了各自的体验者。

近点、近点,再近一点

  推出文化节、打造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设立中医药体验游览打卡点、发布康养文旅路线和中医药文化体验线路、打造特色产业链……如何让传统中医药在当下焕发出更多活力?北京市开展的众多中医药文化活动给出了答案——主动走到百姓身边,离大家再近一点。

  “拿回去给孙子,让他也感受一下中医。”在近日开幕的第七届顺义区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宣传周活动现场,来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拿药的刘阿姨意外收获了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中医药香囊。

  一大早,设立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门诊楼一楼的各色体验区和互动区已是热闹非凡。其中,药学体验互动区展示的牡丹、薄荷、金银花、丹参等药用植物的盆栽也令刘阿姨驻足,这些盆栽上还标注有来源、产地和功效。“有一些我平时好像看到过,但没仔细了解过。”刘阿姨笑着说。

  “像马齿苋、地黄等,在小区里就可以看到。”一旁,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药学部主任杨博介绍,不少人被盆栽所吸引,询问这些药用植物的哪些部位是可以入药的,这在无形之中传递了中医药文化和理念。“随着大家对中医药越来越认可,中医的理念和知识更加深入人心。”杨博说。

  在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区,记者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参与“艾意飘端午童趣习药香”活动,跟着中医师练习顺时养生功法、了解“五毒”防护知识,在“蒙眼辨药·厨间探秘”环节触摸药材,亲手编织竹编龙舟、五彩手环,体验非遗魅力。

  第七届顺义区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宣传周活动还同步在顺义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广场、村委会等场所设置5个分会场,在医联体成员单位举办义诊、互动体验和健康咨询活动,将中医药健康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