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3033","toptitle":"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公布","toptitle_color":"","title":"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强化","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20 07:54:22","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首席记者 姚常房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通报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数据显示,2024年度参评医院2059家,县域覆盖率达98.93%。其中,1922家符合基本标准,1309家符合推荐标准,较2023年度分别增加28家、146家。 “龙...
□首席记者 姚常房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通报2024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情况的函》。数据显示,2024年度参评医院2059家,县域覆盖率达98.93%。其中,1922家符合基本标准,1309家符合推荐标准,较2023年度分别增加28家、146家。

“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县级资源持续向基层延伸

  2024年,县医院积极落实其在分级诊疗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能力和质量,“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超过90%的县医院是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2024年平均每家县医院双向转诊人次达4506人次,较2023年增长11.67%。向下级医院转诊人次数2439人次,较2023年增长37.95%,县级医疗资源向基层进一步延伸。

  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持续强化。数据显示,超过98%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儿科等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影像、检验、病理等科室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推荐标准的医院占比全面提高,其中,病理科服务能力符合基本标准的医院占比增速最快,提高5.6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全国县医院普遍设置了内科、外科、急诊、麻醉、儿科等科室,设置率均在98%以上;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剂科等医技科室设置率持续增长,分别达100%、99.95%、99.71%。基本标准要求配置的专科设备,全国平均每家县医院设备配置率达74.24%,较2023年增长4.54个百分点;配置率低于30%的基本标准要求的专科设备从16项降至13项,尚未配置血液透析机的县医院从286家降至229家,县医院专科设置和设备配置稳步完善。

  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超过98.5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心衰、肾衰、呼衰等诊断与处理;90.14%、97.0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产科、儿科急危重症救治技术;90.97%的县医院能够进行多发性创伤的诊断与处理,87.32%的县医院可以开展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不断提升。

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县域同质化稳步推进

  县医院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定位,逐步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推进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

  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县医院编制床位和开放床位分别为548张和600张;平均住院日为7天,较2023年降低0.59天;床位周转率为43.09次,较2023年增长3.33次,县医院服务效率持续提升。

  县医院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方面正稳步前行。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由0.23%降至0.17%。平均住院患者感染人次占比由0.74%降至0.41%。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为152种,较2023年度增加6种;临床路径患者管理率、临床路径完成率分别为44.66%、89.21%。

  在运营管理方面,精细化程度提升,效益持续改善。2024年度平均每家县医院年收入约为3.54亿元,较2023年度增长1.13%。平均每家县医院医疗收入为2.99亿元,其中,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3.59%,较2023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24.65%,较2023年降低了3.00个百分点。每百元医疗收入中卫生材料费用消耗降低至22.26元,较2023年度减少2.26元。25个监测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较2023年度下降。

  人才队伍韧性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60人。执业医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0人,较2023年增长11.11%;平均每家县医院拥有护理人员346人。此外,精神、急诊、康复以及重症等“人力吃紧”的科室,平均每家县医院的执业医师人数较2023年均有所增长,急危重症和支撑科室的力量进一步充实。

“千县工程”成效显著,帮扶工作更进一步

  梳理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县医院能力建设的一些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1233家“千县工程”县医院中符合推荐标准的达1082家,占比达87.75%,较2023年提高6.24个百分点,“千县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一是临床服务能力有效增强。儿科、体检科(中心)、医学检验、超声诊断专业、药剂科设置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急诊急救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99.84%的县医院掌握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胸痛的诊断与治疗,99.59%的县医院能够掌握儿科急危重症救治。三是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高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1211家县医院为县域医共体牵头单位,平均每家县医院医疗收入3.76亿元,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33.71%,较2023年提高2.46个百分点。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平均级别为3.67级,平均住院天数为7.00天,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的设备配置率分别为82.09%、65.6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5个百分点、9.85个百分点。

  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取得进展。789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中,693家(占比为87.83%)县医院符合标准,其中413家符合推荐标准,280家符合基本标准。数据显示,2024年能够开展血液内科、肾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规范化诊疗服务的医院占比较2023年分别提高3.48、2.64个百分点;对口帮扶县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平均级别由2023年的3.17级提升到3.30级;平均每家对口帮扶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512人,较2023年度增加5人。

  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持续推进。157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中,153家(占比为97.45%)县医院符合标准。数据显示,内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影像、检验、药剂科等7个科室设置率均为100%;平均每家县医院诊疗人次数为23.21万人次,较2023年提升18.86%;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由2023年34.31%提升到35.91%;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由2023年25.08%下降到22.15%。

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手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也面临一些问题。

  区域间、县医院间发展不均衡。数据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符合基本标准的县医院占比分别为100%、95.70%、88.30%,东、中、西部地区符合推荐标准的县医院占比分别为78.41%、65.92%、54.26%。全国县医院医疗服务基本标准符合率位于后10%的县医院符合率平均为50.22%,较前10%的医院相差49.28个百分点;推荐标准符合率位于后10%的县医院符合率平均为17.53%,较前10%的医院相差78.77个百分点。

  县医院人才短缺问题有区域差异。2024年,平均每家县医院有执业(助理)医师220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316人、234人、162人;执业医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为69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17人、70人、44人,区域间差距明显。

  县医院手术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较突出。数据显示,全国县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为22.27%,较2023年下降1.54个百分点;平均每家县医院开展手术例数为5758例,较2023年减少56例;尚有42.40%的县医院未开展基本标准要求的气管异物取出术,365家县医院尚不具备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的能力。此外,精神卫生、感染性疾病、病理诊断等专科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尚有71.15%的县医院不能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管理和住院治疗;37.74%、35.65%的县医院未开展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辅助诊断、特殊染色病理诊断技术。

  县医院专科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有13个专业科室设置率低于80%,其中全科医疗科、肿瘤科、精神科设置率分别为45.17%、61.49%、79.16%。这提示部分科室设置率较低、覆盖面仍不全。精神科、血液内科、病理科、胸外科、眼科等5个科室基本标准符合率低于80%,这提示专科建设质量也需加强。

  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向县医院下沉,进一步缩小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的区域化差异。县医院要提升专科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地方病的诊疗能力,增强县域血液透析、白内障手术、儿科、精神、感染、病理、急诊急救等能力。各地要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推动落实政府对县医院的补助政策,确保县医院在人员招聘等方面享有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