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文博 郭蕾
贴上“Beijing 2022”字样和冬奥会图像标识,50辆救护车开启了冬奥保障的旅程。北京急救中心保障队员迎着风雪实地演练,为做好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时刻准备着。
做最充足的准备
为做好冬奥会相关人员的救治和转运工作,北京急救中心将44辆普通救护车改造成了负压救护车,加上6辆四驱救护车,一起承担4个竞赛场馆、6个非竞赛场馆的冬奥保障任务。
除负压和四驱救护车外,北京急救中心为每一个比赛场馆至少配备了1辆5G救护车。“急救医生在现场为伤员做检查和处置时,诊疗数据和影像会直接传输至定点医院,实现救护车和指挥部的视频通信,获得对伤员伤情的应对指导,实现‘上车即入院’,提高急救效率。”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医生周明介绍,在冬奥会期间,5G救护车会优先用于救治急危重症伤员。
据北京急救中心医务科主任杨旭介绍,为保障冬奥,北京急救中心成立了“一办八组”。“一办”即冬奥办公室,负责对接冬奥组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及各场馆的医疗保障团队,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八组”即冬奥办公室下设的队伍保障组、后勤保障组、装备保障组等8个小组,各个小组按照冬奥组委和各自场馆的要求落实保障任务,包括物资准备、药品准备、车辆配备、礼仪培训和保密知识培训等。
开展最全面的演练
2021年11月7日的那次演练,让保障队员最为难忘。当天清晨,北京急救中心的15名救护车组人员,2辆演习救护车、2辆急救指挥车和1辆乌尼莫克特种救护车迅速集结,前往延庆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参加应急演练。山路湿滑,曲折盘旋,历经3个小时的颠簸,全体参演人员到达延庆冬奥村。
“今天延庆赛区迎来2021年以来首场暴雪级别天气,我们要把握好这次练习机会,为冬奥会、冬残奥会高山滑雪赛事的医疗保障有效热身!”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张文中说。
“呼叫四驱救护车,FOP雪道救援队将一名危重伤员转运至竞技运动员医疗站,伤员需要马上转运至定点医院。请立即启动,到G索下站环岛处。”上午9时30分,医疗官梁学亚下达演练开始的命令。
10分钟后,3辆专业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到达G索下站环岛,医疗保障团队进场救援。队员携带真空担架乘坐电梯上行,与医疗站人员交接伤员;确认伤员伤情并给予初级生命支持后,将伤员放在真空担架上并牢牢固定,覆盖两层保温毯,待伤员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报告给医疗官;医疗官迅速呼叫转运急救车,将伤员转运至延庆区医院冬奥专区。
“冰雪天气下山地路滑,普通的负压救护车车轮抓地能力不足。”杨旭介绍,此次演练后,北京急救中心及时调整保障团队的用车情况,增派了6辆四驱救护车,以应对冰雪路面的行驶需求。
2019年,北京急救中心被确定为冬奥定点医疗转运机构。截至目前,该中心共进行全部比赛场馆的应急演练100余次,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员就诊转运、核酸阳性患者转运、极端天气驾驶、场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等。
迎接最具挑战的考验
高山滑雪项目的急救,对医疗保障队员来说是最大的挑战。“高山滑雪项目的赛道危险性、比赛难度、海拔跨度都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要求很高。”杨旭介绍,高山滑雪运动员伤势一般较为严重,受伤以脊柱损伤、四肢损伤、颅脑外伤、颈部损伤居多。在转运过程中,医疗保障队员要为伤员做好保暖,做好受伤部位的保护和固定,以免出现二次损伤,同时要运用救护车上的各项生命支持手段,全方位对伤员进行救治。
“短道速滑是另一个危险性比较高的项目,伤情以摔伤、扭伤、皮肤撕裂伤、大面积划伤为主。尤其是运动员的身体会直接面对冰鞋,不同的摔伤姿势有可能导致各种危险的发生。”杨旭介绍,为此,医疗保障队准备了大块的敷料、止血绷带、止血带等,以应对突发的伤口大出血。
除了要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医疗保障队员还要确保在冰雪路面行驶、与医疗机构配合转运、疫情防控和外交礼仪等方面不失分。队员们把一次次演练当成实战,检验打磨各项操作和处置流程。在温度极低的演练环境下,队员们的防护服里满是汗水。“为了保障冬奥会的顺利进行,一切辛苦都值得!”医疗保障队成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