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46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山东:想居民所需优化基层药品供给","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2 13:48:51","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在临沂市平邑县,村卫生室备足了常用药、新增了化学药,来这里看病拿药的村民多了,村医的收入也涨了;在潍坊市高密市,有了居民连续用药记录的帮忙,医师开药更合理了,药师用药指导更精准了;在威海市环翠区,借助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系统,县域医共体提前储备“过冬”药品,“雪窝子”不用担心缺药...
  在临沂市平邑县,村卫生室备足了常用药、新增了化学药,来这里看病拿药的村民多了,村医的收入也涨了;在潍坊市高密市,有了居民连续用药记录的帮忙,医师开药更合理了,药师用药指导更精准了;在威海市环翠区,借助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系统,县域医共体提前储备“过冬”药品,“雪窝子”不用担心缺药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拼成了山东省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改革的省域地图。

本报记者 宁艳阳

争做改革排头兵当好落实先行者

  山东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工作台账上都挂着一份《2025年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重点工作配档表》,任务目标清晰可见:到2025年底,165家县域中心药房均实现国家版功能指引中的各项基础应用功能,114家县域审方中心建成运行,居民连续用药记录管理机制试点推行。这份配档表就像责任状,牵引着省内各地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各项工作。

  随着患者用药需求更为多元化、县域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传统的药品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基层患者对药品稳定、便捷、经济供给的长期需求。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民表示:“我们急需建立全新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这是确保医改成果真正惠及于民的硬任务。”

  在这一改革领域,山东省其实早有动作。2022年,该省试点启动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紧紧抓住用药遴选、供应配送、合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探索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储备的“五统一”工作模式。

  2024年底,国家层面就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作出系统部署之后,该省更加注重“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更好发挥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效果,在一体推进中心药房和审方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县域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资源的统筹整合。

  “基层药品供应保障能力直接关系群众的基本需求,改革工作决不能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徐民介绍,山东省多地将此项改革纳入民生工程,建立部门协同联动的推进机制,从党委政府层面给予重要保障。

  滨州市累计投资2700余万元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中心药房建设完成率、审方中心建设完成率分别达100%和71%,仅审方中心已为患者节约药品费用支出160余万元。

  潍坊市高密市充分保障县域药学人员编制供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配备药学人员66名、43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药学人员8名以上。

  烟台市蓬莱区作为首批省级财政支持县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提升项目地区之一,安排77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两个中心”建设,区内药品5日到货率达95.7%,库存周期控制在60天以内。

由点及面从有到优

  从2022年的破题,到2024年底的优化,再到现如今制度化、标准化的推进,山东省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改革始终保持由点及面、从有到优的螺旋式上升态势。

  山东省坚持“刀刃向内”,持续进行中心药房建设。前期,省内各地多以单个县域医共体为架构建设中心药房,1个县域内同时存在2家甚至多家中心药房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县域资源、影响了改革合力的发挥。从2024年底开始,该省鼓励各地在每个县域统筹建设1家县域中心药房。目前,全省县域中心药房数量已由207家优化为165家。

  以聊城市为例,该市动态调整县域中心药房组织体系,将中心药房从16家优化整合至8家。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月莲介绍:“整合之后,县域药品供应和药学服务资源不仅能够上下衔接,左右衔接、中西医衔接也畅通了。”

  统一县域用药目录是“两个中心”建设的基础。该省各地在已经制定统一目录的基础上,坚持动态优化调整,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充足的药品品种。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配备药品品种数达368个,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药品品种数达79个,较2024年底分别增加31个、19个。

  临沂市平邑县流峪镇南申庄村卫生室村医裴洪伟感受明显。“去年底,村卫生室有170多种药品,现在增加到260多种,村民常用的、使用效果好的药品基本都有了。自从药品配备全了,来村卫生室看病的村民也多了。以前,平均每天有20多人;现在有40多人,高峰时能有70多人。”裴洪伟说。

  此前,县域医共体内药品调拨存在医疗机构无经营资质、药品追溯无明确路径等困境,造成了“看得见调不动”的局面。在滨州市邹平市等地试点基础上,今年9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省药品监管局、省医保局印发文件,解决了县域医共体内药品余缺调度的合规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

  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间需要调拨少量急抢救药品、短缺药品的,经成员单位申请、中心药房批准后,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牵头单位配送或成员单位自取等灵活方式完成,票据流通过采购系统“一退一进”进行转换并作为结算依据,药品追溯码亦可实现机构之间的对接。

  淄博市临淄区医共体中心药房(审方中心)主任张鹏对记者说:“现在,成员单位间药品调拨申请、配送、追溯码采集、换票均实现了合规、规范运转,不会再因为合规问题而调不动了。”

注重数智转型拓展应用场景

  山东省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改革不仅注重制度化、标准化推进,更注重信息化转型。拓展更多数智应用场景,正成为省内各地探索实践的全新方向。

  潍坊市高密市建立的居民连续用药记录管理机制效果显著。2024年,该市依托市医共体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以身份证号为索引的居民连续用药记录档案,为慢性病患者、一老一小、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建立连续用药画像,实现门诊、住院用药记录以及过敏史、基础疾病史的一键查询。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协同作战,通过优化处方内容、干预高风险用药行为等,共同推动药学服务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干预升级。

  高密市阚家中心卫生院内一科主任石晓英在这一机制的助力下,已经精准地为多名患者开具了处方。一名患者今年4月在高密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病情稳定后来到阚家中心卫生院治疗。考虑到患者刚做完手术不久,石晓英调阅了其出院记录和后期的用药记录,综合评价后为患者开具了患者康复所需用药,保障其用药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高密市医共体的临床药师们也利用这一机制,创新提供慢性病患者连续用药管理服务,通过评估服药情况、观察不良反应、干预擅自停药行为等,提高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威海市环翠区则推行了药品库存智能管理。该区三面环海,冬季降雪频率高,是省内著名的“雪窝子”。前不久,该区借助中心药房药品供应保障智慧监测系统,分析近10年降雪量与药品使用量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每当出现强降雪,感冒类和摔伤类药品的需求量就会显著上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极易出现缺药现象。对此,该区于近日提前启动这两类药品的储备工作,并将常规1~3个月的库存量临时增加至4~6个月。

  环翠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远涛说,为了让居民安心、安全过冬,区卫生健康局一方面会同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绿色通道”,实现医疗机构和药品企业的实时联动,多方保障药品供应;另一方面,区卫生健康局打通区内药品库存数据链,设立红黄绿三级库存智能预警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缺药现象时,可在6小时内实现药品送达,并在48小时内完成长效供需对接。

  信息化转型也同样发生在其他领域。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组织部分省级医疗机构联合部分审方中心建设牵头单位编制审方中心知识规则库,省内各地据此不断优化审方规则、强化质控管理。如临沂市平邑县通过优化46条审方规则,精准适配基层场景,全县合理用药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构建处方全流程质量管理机制,通过“前置审核、事中干预、事后点评”与临床诊疗路径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持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用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