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陈婷 通讯员 刘艳
近日,两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见证了天津市院前急救体系的快速响应与专业救治能力。
9月11日清晨,一名天津市民在运动后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不规则。同行人在拨打“120”的同时向附近消防站求助,消防员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迅速抵达现场,“120”救护车在6分钟内到达。医生范颖检查发现患者已无颈动脉搏动,情况危急。医务人员持续进行胸外按压、人工通气,开通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并除颤……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过5分钟紧张抢救,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生命体征趋稳后,患者被安全转运至医院。
另一场生死救援在9月30日晚展开。22时12分,一位62岁的老人在家突发呼吸、心跳停止,仅有老伴在场。天津市急救中心五分部王小丰医生车组接报后火速出动,22时19分抵达患者家中。面对瞳孔散大、颈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团队即刻展开心肺复苏,并多次电击除颤,对抗患者反复发作的室颤。一个半小时后,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被送往医院进一步救治。
这两起成功救治心梗与心脏骤停患者的事例,是天津市持续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提升心脏猝死救治能力的一个缩影。
体系筑基
夯实急救硬件基础
2019年,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施方案》,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纳入20项民心工程,通过顶层设计推动全市急救体系建设。全市实行“三级管理、统一接报、区域调派、统一质控”模式,按照每8万人口建设一个急救站点、每3万人口配备1部救护车的标准完善布局。
为保证“120”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100%,天津市急救中心开通语音专线8条,可以满足240路电话同时进出。目前,天津市急救站点已达206个,救护车总数达528辆,其中负压救护车241辆。所有车辆均配置心电图机、除颤监护仪、呼吸机、自动体外心肺复苏仪、电子可视喉镜等设备,为高质量院前救治打下坚实硬件基础。
能力提升
打造标准救治流程
天津市明确,每辆救护车配备医生、护士、驾驶员各1名及担架员2名,形成高效协作的最小作战急救团队。从抵达现场那一刻起,他们犹如“移动重症监护室”,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医疗处置。
在现场,急救人员首先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一旦发现心脏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除颤等抢救措施。若病情暂不危急,则进行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和血糖检测、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检查,开展对症处理。如今,部分院内治疗前移至院前阶段。对急性心梗患者,在转运前即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对症药物治疗,这是心梗标准化救治的关键环节。院前用药能够缩短患者入院后的等待时间,争取更早实现血管再通,从而显著改善预后。
在转运途中,急救人员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同时,通过院前告知系统,提前将患者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和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等信息传送给接收医院,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姜萍是天津市急救中心的一名调度员,她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地址、派出救护车那么简单。在评估出患者有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时,她会立即进行急救指导。“我指导您怎么给他做心肺复苏,让他平躺在地上……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他的胸骨上,另一只手的手掌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用力按压胸部30次,每秒钟至少2次……”条件具备时,姜萍还会通过视频连接进行更加精准的急救指导,确保现场人员救治规范。直到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她的远程“救援”才会结束,这为患者抢出了更多的“黄金救治时间”。
天津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李尚伦介绍,今年1—9月,该中心成功开展心肺复苏471例(同比增长20.46%),复苏成功率达9.33%;成功进行远程医学指导231例(同比增长185%),其中视频指导达69例。该中心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持续保持在100%,从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智慧赋能
助力实现“五快”目标
天津市围绕“接警快、反应快、运转快、交接快、周转快”目标,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着力打造智慧急救体系。
围绕“接警快”,天津市扩容通信系统。除保障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100%外,设置“962120”非急救受理席,开通听障人士短信呼救专线与微信小程序“无障碍急救平台”,实现特殊人群无障碍呼救;开设智能接访系统,分流投诉类电话;开设智能回访系统,进行满意度调查。
围绕“反应快”,天津市研发智能自动派车系统。调度员录入信息后“一键派车”,系统自动测算并指派最近急救车辆,并通过电话、短信同步通知一线急救人员。自动派车系统的上线让平均派车时间从57秒缩短至2秒,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
围绕“运转快”,天津市为救护车安装电子标识,保障救护车在41个路口、74个断面优先通行;与手机地图开发方合作开展“一路护航”项目,提示社会车辆主动避让。
围绕“交接快”,天津市院前院内告知系统覆盖53家医院,实现医疗救治信息先于患者到达医院。部分医院试运行救护车上完成急诊预约挂号,让医院提前做好救治准备。
围绕“周转快”,天津市创新实现救护车上医保实时结算,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社会协同
构建全民互助网络
李尚伦表示,在救护车到达前的“黄金救治时间”内,公众的自救互救至关重要。天津市急救中心持续打造急救科普品牌,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鼓励公共场所组建志愿者队伍并配备急救设备,推动实现“早识别、早救治、少死亡、少致残”。
据介绍,天津市将持续巩固院前急救体系优势,推进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优化院前急救付费模式,探索无人机等设备在急救中的广泛应用,积极建立京津冀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全流程服务、全年龄覆盖”的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市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