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380","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三维度触摸“塞上江南”健康脉动","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0 09:42:0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严少卫 周倩 陈晓曼 张晓东 特约记者 孙艳芳 孙叶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因黄河的滔滔斜贯,这里成了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的不断拓展、医防融合模...
□本报记者 严少卫 周倩 陈晓曼 张晓东 特约记者 孙艳芳 孙叶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因黄河的滔滔斜贯,这里成了稻香鱼肥的“塞上江南”。

  近年来,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的不断拓展、医防融合模式的持续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宁夏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医”心为民之路。这条路上,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专家常年驻守,有互联网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河,还有吴忠市盐池县借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做实医防融合……近期,本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走进宁夏,触摸“塞上江南”的健康脉动。

区域医疗中心:妇幼健康指标达到历史最优水平

  在银川市金凤区湖畔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的新大楼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这座承载着宁夏妇女儿童健康梦想的医疗高地,正用一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书写着“大病不出省”的民生答卷。

  2022年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妇儿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挂牌运营。“今年是我们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周年。3年来,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副院长王倩告诉记者,危重孕产妇和儿童、新生儿救治离不开多学科保障,他们一直秉承强专科小综合的理念全方位推动区域医疗水平提升。除妇产科和儿科外,同步强化内科、外科、五官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专家刘喆清晰记得,在4个月前,一名孕32周的孕妇产检时被发现胎儿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如不及时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就不能自主建立正常呼吸,抢救非常困难,甚至会死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产科立即组织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并为该孕妇成功实施产前胎儿胸腔积液穿刺抽液术及产时新生儿救治。随着氧饱和度的逐渐上升,新生儿生命体征渐渐平稳,成功转入了新生儿病房。

  “到宁夏之后,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深远意义: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涌流’到基层,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与均衡布局,带动当地乃至周边医疗水平整体跃升,最终让‘大病不出省’从愿景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在王倩看来,他们作为“国家队”,必然要肩负起“国家队”的使命,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职业荣誉感。

  据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至今已派出3任执行院长、9名副院长、2名总会计师、2名护理部主任,从管理层面按1∶1的人员配比,与当地一起统筹带动医院发展。据了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复制81项新技术到当地。

  目前,宁夏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降到了历史最低值。“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区域内医疗龙头单位,实现‘大病不出省’。”王倩说。

互联网医疗:连接县乡村的“诊疗通道”

  在宁夏东部,有一片面积达8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盐池县。这里地广人稀,最远的乡镇距县城近170公里。过去,“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困扰着当地的17万群众。但自2019年盐池县医疗健康总院(盐池县人民医院)成立以来,这片土地上的看病就医情况在悄然改变。

  “以前做CT,得一大早起床,坐2个多小时班车去县城,来回折腾一整天。现在在乡卫生院能拍片,县医院专家半个小时就能出结果。”盐池县麻黄山乡一名患者的感慨,道出了当地百姓对互联网医疗的真切感受。

  要破解地广人稀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难题,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搭建起连接县、乡、村的“诊疗通道”。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盐池县从2018年开始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视频门诊、共享中药房、人工智能辅诊系统等相继落地,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理限制,直达群众身边。

  在盐池县人民医院,盐池县“互联网﹢医疗健康”综合监管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乡镇卫生院上传的各类数据。“最远的麻黄山乡卫生院上传的片子和县城医院的一样清晰,我们在30分钟内就能给出诊断结果,医生还会根据报告给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今年3月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盐池县人民医院院长宋彦梅介绍。

  除了远程诊断,盐池县还着力解决基层“用药难”问题。以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药品品种少,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去县城买药。为破解这一难题,盐池县于2024年5月建成共享中药房,以县中医医院为核心,为8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2个村卫生室提供中药饮片调剂、煎煮、配送服务。

  “患者在乡镇卫生院找医生开好处方,处方会实时上传到共享中药房。我们调剂、煎煮好药品后,通过物流配送,县城患者当天就能拿到药品,乡镇患者次日能够拿到药品。配送费从药品加成中支出,患者不用多花一分钱。”共享中药房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盐池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已实现全覆盖,形成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基层治疗”的诊疗模式,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而银川市金凤区阅海万家F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的人工智能辅诊系统,不仅能为基层医生提供诊断建议、用药指导,还可以自动规范病历书写。“以前写病历总担心不规范,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辅诊,系统会实时提醒医生补充病史、完善检查项目,中心的病历规范率从之前的不足80%提升到90%以上。”该中心负责人邢向娈说。

医防融合:不只治病,更要防病

  “大妈,您最近血压控制得怎么样?按时吃药了吗?”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家庭医生正带着团队上门为高血压患者做健康检查。量血压、测血糖、调整用药方案、讲解健康知识,一套流程下来,家庭医生还不忘叮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如有不适及时联系。这是盐池县推进医防融合、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个缩影。

  盐池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永鲜深知,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不能只盯着治病,更要做好防病。为此,盐池县以医疗健康总院为依托,探索建立了“1234”医防融合新模式,即建立1支医疗专家帮扶团队、实施2种慢性病六步管理措施、建立3种传染病一体化管理机制、开展4种癌症早期筛查。

  发现一名患者,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是盐池县开展癌症早筛工作的初衷。

  盐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侯占彬说,受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以盛产“吃着中草药、喝着矿物质水”的滩羊而闻名的盐池县,胃癌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自2021年起,盐池县每年投入一两百万元,为50岁、55岁、60岁三个年龄段的户籍居民免费开展肺癌、上消化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

  “我们组建了由县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妇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筛查团队,深入各乡镇开展筛查工作,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一步检查确诊。”侯占彬介绍,起初也有群众不理解,觉得“我又不难受,为什么要做检查”。后来,侯占彬劝说他们,重大疾病发现晚了不仅害了自己,还会给子女增加负担。“顿时,大家的认知不一样了。”他说。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盐池县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建立“筛查、确诊、推送、随访、体检、评估”六步全流程管理机制,通过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让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管理慢性病患者。“我们通过全民健康体检、日常诊疗等方式筛查高血压、糖尿病,确诊后将患者信息推送给对应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随访或通过电话、微信随访,每年为患者做一次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宋彦梅说。

  盐池县的医改经验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2019年,盐池县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2年,全自治区县域综合医改观摩暨医改政策培训班在盐池县召开,推广盐池经验;盐池县医改工作经验先后4次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以简报形式刊登交流……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医防融合机制,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健康红利。”王永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