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搭载全科医生助诊包的巡诊电动车穿梭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山区;郑州市的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预约“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如今,这样便捷、温暖的就医场景,正成为河南省医疗服务提质升级的生动注脚。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聚焦群众需求,通过基层服务延伸、智慧技术赋能、重点人群守护等创新实践,面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让“好看病、看好病”的民生期盼成为现实。
□特约记者 赵圣先 刘云兵 本报记者 李季
破壁垒强基层
医疗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
三门峡市卢氏县地处豫西山区,过去群众就医面临“路途远、设备差、资源缺”三大难题——最远的乡镇距县城78公里,患者如果要到三甲医院就诊更需奔波200多公里。2024年6月,卢氏县推出“行走的医院”健康惠民举措,为100名村医发放配有先进设备的“助诊包”和巡诊电动车,保障村医在“行走”中实施11类、30多项检测检验。
卢氏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建成“健康180”指挥中心和远程诊疗中心,并精选100名医务人员组建专业队伍。目前,“群众一键呼叫、‘180’指挥中心统筹调度、村医就近诊疗、互联网专家会诊”的三级联动体系累计服务患者9.6万人次,发现常见病患者、疾病高危风险人员4750名,其中820名患者因及时转诊转危为安。
与此同时,河南省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计划今年底90%以上县域建成医共体。开封市兰考县南彰镇的村民陈大爷,疾病复查无需再跑县城,卫生院配备的药品与县级医院基本一致,检查结果也由县级专家远程诊断开出。今年,河南省还计划新增100家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动300家服务薄弱乡镇卫生院“补短达标”,并通过“乡聘村用”等强化村医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注入更多活力。
数智化革新
就医体验实现质的飞跃
在开封市,全流程“刷脸就医”模式,让60岁的黄女士直呼“神奇”。近日,黄女士到医院看病忘记带医保卡和手机,在导诊护士引导下“刷脸”完成挂号,后续签到、就诊、支付等环节也无需额外出示证件。
郑州人民医院的“症状门诊”有效破解了患者“挂号难”问题。过去,长期腹痛的王先生需在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间“折腾”;如今,他只需说明症状,就能被引导至腹痛门诊,接受多学科专家一站式评估。数据显示,该院推出这种“哪里不适看哪里”的诊疗模式后,已让超7000名患者告别“挂号猜猜看”。
基层诊疗中,智能辅诊系统正成为医生“智囊团”。安阳市内黄县楚旺镇卫生院全科医生韩志平借助该系统,通过“心肌梗死可能”的预警,及时救治了一名手麻伴咽喉不适的老人。目前,该系统在内黄县、兰考县以及信阳市息县累计提供逾1638万次辅助诊断建议,纠正1264份不合理处方。“十五五”期间,河南省还将研究训练3个行业垂直大模型,推进4个专科专病突破,让人工智能(AI)更好助力基层诊疗。
县域医疗资源整合也因数字技术加速。郑州市巩义市构建数字医共体服务体系,以巩义市人民医院为枢纽建成县域医疗服务云,打造12个远程医疗中心,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累计开展远程服务超170万例次,为患者节省超亿元。目前,河南省49个县域医共体完成核心数据库建设。
当前,河南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汇聚230多亿条数据,打破了“信息孤岛”。工作人员输入患者信息后,即可查看患者近两年所有就诊记录,AI生成的“健康画像”还能直观展示患者的主要健康问题。依托该平台,医检互认覆盖河南省769家二级以上医院,累计互认2870万次;全省互联网医院达206家,已服务超644万人次。
优服务暖民心
全周期守护群众健康
医疗服务的优化,不仅在于追求便捷高效,更在于倾听民声、回应关切。为此,河南省妇幼保健院推出“书记、院长二维码”,患者扫码即可直接与院领导沟通。巩义市总医院6年前开通的“院长微信”至今已添加好友近3000人,成为增进医患沟通、改进医院工作的重要渠道。
针对重点人群,河南省人民医院创新“多长高转”住院重点患者管理体系,为多种疾病共存、长期住院、高龄高风险、频繁转科等患者提供全方位守护。该院还开发“重点患者智能识别模块”,实现从“人工筛查”到“智能预警”的跨越。自2024年5月以来,累计开展2500例个案跟踪,为病情复杂患者筑起生命防线。该院实现“上车即入院”,近期该院专家携带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前往基层转运一名休克患儿,转运中数据实时传回医院,为抢救争取时间。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河南省积极拓展居家医疗服务。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豫健护理到家”平台可在15分钟内响应紧急订单,该院医护人员近日为一名居家患者解决气管切开堵管问题并协助转运患者到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该院还牵头铺开“家庭病床”服务,2024年至今累计建床229张,开设服务项目超50项,其“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模式已在全省500个社区(乡镇)落地。今年,河南省计划新增或改造医养结合床位2.4万张,扩大“健康敲门”“家庭病床”等服务覆盖范围,满足老年患者居家医疗需求。
在急诊急救领域,河南省加快推进“120”信息交互平台建设,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无缝衔接;推进孕产妇及新生儿危重救治智慧地图建设,实现“一键导航、一键报警”,打通急救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此外,该省持续深化“便民就医”微改革,推广AI导诊、智能预问诊,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对接;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今年底互认项目计划扩至300种以上;在三级医疗机构试点“免陪照护”服务,优化医院停车环境;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医学证明办理流程。聚焦“一老一小”,该省推进高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办好“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民生实事,大力发展普惠托育。
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樊红敏表示,河南省卫生健康工作将山区破局、城内优化、重点守护、居家延伸等重点串联成线,织成健康守护网。随着数智技术持续赋能、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这个健康守护网将保障更多人便捷获得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