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4722","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辽宁沈阳: 探寻医养结合服务升级之路","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7-31 08:49:38","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邹欣芮 沈阳航天医院家庭病房护士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输液。沈阳航天医院 供图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通过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扩大医养结合有效供给、强化服务监管等举措,构建起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为东北老工...
□本报记者 邹欣芮


沈阳航天医院家庭病房护士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输液。沈阳航天医院 供图

  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通过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扩大医养结合有效供给、强化服务监管等举措,构建起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积累了有益经验。

“嵌入式”服务提供全面守护

  在沈阳市浑南区,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养结合团队每日穿梭于各医养机构和居民家庭,从床旁巡诊到安宁疗护,将专业医疗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护老队”。该院以“嵌入式”服务为突破口,为1000余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撑起安康的天空,成为沈阳市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

  早在2015年,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棋盘山院区就以机构和家庭为对象,开始探索“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

  在机构端,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棋盘山院区的医疗服务覆盖1家福利院、3家养老院,将医护团队派驻至各养老机构,每日开展床旁巡诊。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医院推行责任护士制,并配备“专属护理员”,从体检建档到日常诊疗实行全程管理。这种“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不仅能让医护人员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动态,更能让老年人对医护人员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在沈阳市社会福利院,105岁的陈大爷留置尿管发生堵塞,派驻护士张悦接到求助后,携带便携式导尿包赶到床旁,凭借丰富经验,不到1分钟就解决了堵塞问题,全程动作轻柔,最大限度减少老人痛苦。“面对失能失智老人,我们更需要耐心对待,哪怕他们无法表达,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关怀。”张悦说。

  在家庭端,针对社区老年群体,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推出家庭病房安宁疗护服务,为终末期患者提供“居家诊疗﹢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服务。家住浑南区满堂街道满堂社区的张奶奶患有晚期腹膜恶性间质瘤,老人希望能在家中从容地度过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为了达成老人心愿,该院为其开设家庭病房,安排医护人员每周两次上门巡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和止痛治疗,并通过视频连线随时解答家属疑问。最终,老人在熟悉的家中以及子女的陪伴下平静离世。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是你们让她在生命最后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这种接地气的关怀,比任何药物都更有价值。”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通过“嵌入式”医养结合服务,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棋盘山院区累计服务超12.6万人次。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的标准化输出,该院用行动证明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医”与“养”叠加,而是用专业服务为老人搭建起医养无缝衔接的守护网。

从病床到养老院的康复接力

  “王大爷嘴角歪了,说话也不利索了!”今年3月一天的清晨,浑南区高寿府养老院护工闫春华的惊呼声打破了宁静。正在例行巡诊的沈阳航天医院家庭病房医生谢金霖立刻冲向老人房间,初步判断后随即拨通沈阳航天医院急诊电话:“准备绿色通道,疑似急性脑梗!”在王大爷被抬上救护车送医途中,谢金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同步上传了初步诊断报告,入院时神经内科医生已等候在医院介入室。“幸亏发现及时,再晚半小时就错过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口了。”沈阳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康莉说。

  两周后,王大爷病情进入稳定期,但又面临新的难题——女儿远在国外无法贴身陪护,传统住院康复模式不适合老人。沈阳航天医院很快启动家庭病房医养结合中医康复方案,由中医康复科医生带着康复理疗设备来到王大爷所在的养老院,在老人床头支起治疗台。

  沈阳航天医院家庭病房医疗团队成立于2012年,如今每月要为16家合作养老院的近千位老年人提供巡诊服务。该院搭建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家庭病房”三级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常见老年病诊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专业护理及康复等服务。

  “家庭病房是应对老龄化、实现医养结合的关键一环,它将专业的医疗照护送到老年人身边,大幅提升了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紧急救治的质量和便捷性。”沈阳航天医院院长于晓东说。

提供立体化医养结合服务

  近年来,沈阳市围绕“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全人群覆盖”的目标,构建起“政府主导—机构协同—数字赋能”的立体化医养结合服务格局。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医养结合处处长郭丛伟介绍,沈阳市280家养老机构全部通过内设医务室、护理站或与周围医疗机构签约等方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服务覆盖率达100%。9家公立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开设582张“医养结合床位”,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等人员组建团队,为长期卧床、失能失智、术后康复、生命终末期老年人制订个性化照护计划,提供从急性期治疗到稳定期护理、康复期训练直至临终关怀的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2023年,沈阳市上线“盛情护理”平台,目前已有197家医疗机构入驻,近3500名护士持“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证上岗,提供包括健康评估与指导、临床护理、专科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安宁疗护6大类46项护理服务项目,覆盖沈阳市13个区(县、市),服务3000余人,平台运行至今“零投诉、零纠纷、零事故”,患者满意度达100%。

  在人才培养方面,沈阳市依托4个医养结合培训基地,每年培养千余名医养结合专业人才;与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理论—实践—科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已累计培训老年照护师180余名、安宁疗护骨干100余人。“沈阳的创新不止于服务层面,更着眼于健康老龄化的深层逻辑。”郭丛伟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沈阳市开展的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已覆盖1200余个社区,为5万余名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评估并提供干预。

  郭丛伟介绍,未来,沈阳市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将新增老年口腔、听力健康相关项目,同时进一步支持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不饱和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我们将持续扩大优质老年健康服务的覆盖面,解决好老年人的操心事、烦心事,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郭丛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