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倩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迈瑞联合专项”。该项目由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承担,聚焦重症、超声及检验3个领域,旨在通过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推动临床研究转化与医疗技术升级。
选出真正解决患者需求的科研项目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迈瑞联合专项”是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联合基金继开展首都卫生发展脑重大疾病科研专项后的再一次创新尝试。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国宏说,这意味着,北京市医学创新在有组织的科研探索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赵国宏介绍,该专项设立重点攻关、自主创新及青年培育项目,项目总经费预算超3000万元,首批将支持19项课题。该专项重点支持重症诊疗智能化、检验技术标准化以及超声影像精准化研究,支持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推动解决临床检验、超声医学和重症相关诊断、预防与风险预测的关键技术难题;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平台架构和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性研究与成果转化。
充分尊重临床医学专家意见,把握好3个领域的临床痛点,遴选出真正满足患者需求的科研项目,是设置该专项的初衷。启动会上,3个领域的专家委员会组长分别指出领域的临床技术发展现状和堵点,为专项开展进一步理清思路。
“重症医学已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早期预警、精准干预和器官支持成为关键。”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委员会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周建新指出,在临床需求方面,约有40%的脓毒症患者因识别延迟而预后不良,急需快速床旁检测技术;在技术转化层面,产学研协作仍然不足,实验室成果与临床需求之间存在鸿沟,需建立联合研发平台;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高端设备普及率较低,基层医院重症救治能力相对薄弱,需要探索分级诊疗和成本控制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周建新提出了对于该专项的期待:“聚焦关键技术,如智能化的呼吸机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研发,推动产业标准制定,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开展模拟培训和人工智能教学,着力提升基层医护人员重症救治能力。”
检验诊断同样面临新要求。检验诊断领域专家委员会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首席专家康熙雄介绍,以前检验科的主要职责是把准确数据提供给临床用于辅助诊断,如今检验科不仅要完成传统的疾病诊断任务,还要承担起健康评价任务,为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发挥更积极作用。
“近10年来,我国超声诊断设备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在掌上超声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着芯片技术‘卡脖子’问题,关键芯片技术、集成芯片技术和封装技术被国外公司垄断。”超声领域专家委员会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主任钱林学认为,未来的超声科研究应聚焦于超分辨率超声、大模型以及无创组织粉碎技术等。
产出真正走向临床的研究成果
启动会上,专家委员会代表就专项申报指南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结项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项目最后不能只落在一纸论文,而是要产出具有转化潜质或者真正走向临床的成果。
专家组一致认为,遴选贴近临床需求的项目课题,要把握好3点。一是组建专家委员会时要选出准确把握临床专业走向和研究风向的专家;二是研究专题方向要能顺应当下的社会需求,采取的技术方法要紧跟当前最尖端的平台技术;三是认真考核课题承担者的素质和品质,以及是否具有前期研究基础。
临床医生凝练临床问题,企业负责转化和推广,真正助力建设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也是此次政企联合专项的背后深意。
赵国宏介绍,此前企业赞助的课题多为点对点的横向课题,没有完全打通研究、转化、推广的整个链路。联合专项通过政府搭台,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了一种有组织的纵向课题管理模式,并且参照“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级别管理,将极大提升各个医疗机构参与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炜表示,公司在提供项目资金支持之外,也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从市场转化角度给出建议。希望政企双向发力,缩短从临床需求到成果转化的路径。
“大大方方与企业合作,认认真真做科学研究,实实在在拿出一些研究成果,真正用到临床上促进百姓健康,同时也反哺企业和产业发展。”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提出了对于“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迈瑞联合专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