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ICU科护理平台 张丹 孙海瑞
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晨间查房记录本上,有一条令人揪心的记录:小志平时不愿与医护人员沟通,经常默默流泪,夜间睡觉易醒,约7次。而在3个月后的门诊随访中,曾蜷缩在PICU的小志高举着玩具,眼睛亮晶晶地说:“我现在是打败病毒怪兽的超级战士!”
这一转变得益于医院小儿ICU科开展的“心灵守护行动”。“心灵守护行动”通过构建环境重构、心理重塑、延续支持“三位一体”的干预模式,开展多维度系统干预,有效地预防儿童重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将医疗空间
改造为成长营地
刚刚入院的患儿常因环境陌生而感到恐惧。
对此,科室制订童心守护计划,构建以“森林乐园”为主题的儿童友好型病房,用粉色、绿色等柔和色彩及熊猫、梅花鹿等卡通动物图案装饰墙面,营造充满童趣的医疗空间。科室还让家长送来安抚巾、玩具等,用熟悉的触感缓解患儿的分离焦虑。这些带着家的味道的玩具,成为护佑患儿心理的温暖“盾牌”。
为保证患儿们拥有良好的睡眠,科室定制了“睡眠魔法包”。患儿妈妈录制的睡前故事伴随舒缓的音乐从蓝牙音箱中传来,还有医院心理卫生科、中医科联合制定的安眠方案,以及护士的温柔陪伴,这些让患儿们的恐惧都被抵挡在梦境之外。
“现在闭上眼睛,就像妈妈在给我讲打怪兽的故事,我一点也不害怕了。”住院患儿闯闯说。
用叙事疗法
重塑治疗记忆
在患儿病情好转时,“天使邮局”架起患儿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小志住院时给父母写下了第一封信:“今天我自己咳出痰了,护士姐姐说我是白银战士!”妈妈给小志回信:“宝贝,看到你正在和病魔战斗并努力好转,爸爸妈妈特别感动,爸爸妈妈爱你,我们一直在这陪着你。”小志说他每天都期待“天使邮递员”的到来。
医疗游戏师制订患儿专属的医疗游戏计划,将治疗康复任务包装成打怪升级的挑战及趣味游戏。这既提高了患儿的配合度,也降低了患儿对医疗操作的恐惧。
护士还鼓励患儿以日记或绘画的形式书写“战纪”,以记录其在PICU的生活。
在每周四开展的“小勇士聚会”同伴支持活动中,患儿们找寻有相同爱好的同伴,开发专属的游戏,相互鼓励支持。
心理团队同时开启专属行动。心理治疗师每周进行心理评估,以掌握患儿的心理状态,为其制订心理康复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教授放松方法,与家长共同促进患儿心理康复,同时建立“心理之家康复群”,改善患儿出院后的心理状态。
此外,团队录制了多样的宣教视频,内容包括PICU后综合征基础知识科普、出院后异常症状识别、促进睡眠的中医按摩方法等,助力家长早期识别患儿异常症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搭建干预闭环
延续心理支持
出院时,患儿会收到一个“童心守护宝盒”,内含个性化康复指引、症状识别工具包、载满记忆的PICU日记、患儿自创的“康复地图”。责任护士耐心地向家长讲解患儿出院后的心理照护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患儿能够顺利康复。
另外,基于“云端疗愈站”,护士团队提供为期1年的结构化随访,通过远程游戏治疗、绘本疗愈等干预方式,缓解患儿的抗拒心理,促进心理康复。
目前,已有45名出院患儿在妈妈的鼓励下自愿成为小志愿者,录制了同伴支持视频,给予更多患儿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勇气。
在PICU的玻璃幕墙内,每一盏不灭的灯都曾见证了患儿们生命中那一段伴随着凛冽风雨的时光。当那些稚嫩的面孔挣脱疾病的束缚、监护仪的警报声成为记忆里的余波时,护士们发现,那些藏在患儿眼底的惊惶、埋藏在被单下的噩梦,却如同清晨枝头未干的露水,能折射出更深层的伤痛。
科室开展的“心灵守护行动”通过环境重构、心理重塑与延续支持帮助患儿抚平伤痛。当心爱的玩偶成为“勇气勋章”,当医疗操作成为“趣味挑战”,这场始于PICU的“心灵守护行动”为重症患儿康复写下了充满温度的注脚。正如该区护士长说:“我们要治愈的不只是病痛,更是那些可能在深夜里惊醒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