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蕾 特约记者 姚秀军
今年3月18日是第19个世界社工日。当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的以“善若水润人间”为主题的2025首都医务社工展演活动在京举行。活动中,17个首都医务社工团队以真实故事为基础,通过沉浸式演出,多维度展示医务社工的服务内涵、专业价值。
探索本土化发展道路
灯光渐暗,一束暖光照在舞台中央的沙画台上,一幅动态长卷徐徐展开——临终病房的相拥、康复中心的歌声、社区街巷的奔走……沙画师生动再现了北京医务社工发展的5年历程。
自2020年起,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不断构建工作体系、探索发展模式、培养人才队伍。经过多年努力,首都医务社会工作呈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5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医务社工本土化发展道路,立足群众健康需求,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形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联动、多元培育的系统化发展模式。”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掌声中,沙画台缓缓下降,“善若水润人间”六个字投影在舞台上,展演团队一一就位,一场属于生命守护者的盛宴,就此启幕。
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
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展演节目《草原来的孩子们》,讲述了一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罕见病患儿西西(化名)的故事。
从草原到北京,路途遥远、语言不通,不知如何办理异地大病就医手续;孩子身患罕见病,多器官衰竭,长期的陪护和繁重的经济压力……这些都让家长心理防线崩溃。医院的医务社工对迷茫又不安的西西和她的家长说:“放心,我会陪着你们的。走,咱们先去办住院手续。”在医务社工的帮助下,西西顺利住院并接受治疗。
在探访病房时,医务社工发现西西因害怕而哭泣,立即为西西擦拭泪水,陪她玩打怪兽的游戏,并鼓励她配合治疗,变成打败怪兽的小勇士。在医护团队和医务社工的竭力照护下,西西很快康复出院了。
当故事原型登台,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西西和家人把帮助过他们的医务社工们比作草原上的“长生天”,并为医务社工们唱了一首蒙语歌,歌名意为“苍天母亲”。
接诉即办工作是医院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医务社工小李看来,调解医患纠纷既有难度又需要技术。“诉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小李说。
面对因担心孩子病情却无法进入重症监护室探视而情绪失控的母亲,小李换上隔离衣,进入重症监护室和这位母亲远程视频,让她安心、放心。
面对经济困难、四处求助的患者家属,小李努力链接社会资源,联系相关基金会帮助患者家庭渡过难关。
“接诉即办就像一条线,连接着医院的不同角落。我是医务社工,对患者的诉求,我提供帮助!”小李说。
“医艺融合”打开患者心门
近年来,北京市医务社会工作不断探索“医艺融合”等新服务模式。小悦(化名)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一名脑部肿瘤患者。小悦虽然接受了手术,但紧接着又得了吸入性肺炎。她对自己的再次生病感到委屈,因此不敢进食、不敢喝水,拒绝进行吞咽训练,心里十分痛苦。
医院的医务社工找到小悦,邀请她加入“优势视角下脑损伤患者音乐疗愈小组”,用音乐疗愈的方式增强小悦参与康复锻炼的意志力。
在此次活动中,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音乐治疗师宋宜川与脊髓损伤患者聂女士、姜女士同台演唱了歌曲《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宋宜川曾因意外致残,在医务社工的陪伴下,他重燃生活希望,如今他以音乐诊疗他人。
聂女士把宋宜川作为自己的榜样,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锻炼。姜女士也在一次次的音乐疗愈中汲取力量。“我曾经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因病无法独立行走,一度意志消沉。宋老师的音乐疗法让我明白,即使没有双腿,我也要好好生活。”姜女士说。
人文关怀促进共建共享
医务社工扎根社区,与家庭医生和社区居委会组成跨专业合作团队,能够通过加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的共建共享。在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医务社工、家庭医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护航队,守护着社区每一名高龄空巢老人;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社工协助家庭医生,让辖区居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和温暖;丰台区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健康直通车”每周都会载着医务社工,通过服务保障辖区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在此次活动中,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医务社工们带来情景剧《小满的旅程》。小满在这里代表人体血细胞。“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公益献血,让更多的人得到救助。”医务社工小林表示,只要有血液救助需求,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医务社工们就会伸出援手。
一名患者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已经历了8次化疗和40次输血。“生病一年多,医务社工们为我进行多次心理疏导,提供了很多情绪价值,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不再恐惧。在他们的协调下,有很多好心人给我献血。”这名患者表示,“等我痊愈后,也会定期参与公益献血活动,帮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