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党委书记、局长 曾昭长
卫生监督作为守护公众健康的关键防线,其专业、高效、公正的执法监督,不仅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基石,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健康海南省建设的有力支撑。
随着国家疾控体制改革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省加快健全和完善全省卫生监督机构,以“专业建制化”重建卫生监督体制,使卫生监督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焕生机和活力。
并入综合执法
带来新问题
曾经,作为全国唯一省市县(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全部撤销的省份,海南卫生监督并入综合执法体制。调研发现,卫生监督并入综合行政执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综合行政执法大背景下,卫生监督队伍的专业性被削弱,卫生监督功能削弱,行政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市县卫生健康行政处罚情况,执法与监督职责不清等。
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综合行政执法大背景下卫生监督队伍的专业性被削弱,人才流失严重。
二是全省卫生监督案件逐年下降,案卷质量严重下滑,医疗卫生领域投诉举报逐年上升,卫生监督功能削弱。
三是卫生监督装备及信息化能力严重滞后,行政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市县卫生健康行政处罚情况,影响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决策和确定监管重点对象。
2023年9月,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后,对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能力下降的问题非常重视。经全面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编制人员严重不足,成为全省卫生监督改革后面临的最大问题。省级监督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履行省级业务指导、培训及重大、跨地区案件的处理等工作。
二是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配备不足。全省22家卫生监督机构共有车编28个,车辆30辆,普遍破旧年久失修,且多地卫生监督所未配备执法车辆,执法装备的严重影响卫生监督应急处置和日常监督工作的开展。
三是卫生监督员执法能力较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模式下,并未设立独立的卫生健康执法队伍,而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涉及面广、法律性强、专业性高,其他部门的执法人员不能很快入手,全省卫生健康执法案件数量逐年减少。
四是信息化建设滞后,新型监管模式难以落地。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严重倒退,缺失执法记录仪和数据存储设备,无法实现执法全过程记录。全省卫生健康行业被监督单位底数不清、档案资料不全,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的问题。
深化建制化改革
赋能卫生监督
随着建制化改革的深入,海南省卫生监督机构改革持续向市县推进。截至2024年底,全省各级均成立了疾控局,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了卫生监督所的牌子,编制及执法人员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共计划转307个编制,184人,市县已基本完成卫生监督体系改革。
在重建卫生监督体制过程中,海南省特别重视加强卫生监督机构标准化建设。
2024年,海南省疾控局争取省财政支持6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县卫生监督机构配备执法终端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等执法装备,目前各市县设备均已采购完成。
2024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海南省疾控局指导会议举办地琼海市开展工作,现场指导对国宾馆、亚洲论坛大酒店、东屿岛大酒店、金海岸大酒店等4家核心酒店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检工作,专门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公共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培训班,共计培训100余人次,提高综合监管能力,提升卫生监督应急水平。
海南省还积极开展卫生监督系统“大学习、大调研、大练兵”活动。海南省疾控局先后举办卫生监督业务培训班8期,涵盖卫生监督各专业,累计培训卫生监督员和卫生监督协管员900余人次,提升卫生监督员的执法能力。举办为期一周的卫生监督员军训暨业务培训班,开展卫生监督回归合并后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各市县机构改革的进度、存在问题和工作意见,形成《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背景下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调研》,为省级下一步工作计划提供决策意见。
改革实施一年
各项成效显著
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一年多来,海南省组织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备案、传染病防治等专项整治,开展职业卫生服务技术机构、职业卫生诊断、鉴定机构全覆盖检查。2024年全省共查处案件121宗,罚款185.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4.48万元。该省还举办疾控监督员岗前培训班,考核聘用70余名专兼职疾控监督员,由省疾控中心组织成立省级疾控监督员专家库,为派驻的疾控监督员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先后组织省、试点市县疾控监督员试点领导小组人员到浙江、湖南等市县学习,结合海南特点有序推动全省疾控监督员试点工作。
为推进职业卫生分类执法试点工作,海南省选取儋州市、屯昌县作为试点市县,共有225家用人单位参与分类试点,已完成综合风险评估的用人单位225家,完成率100%。其中,甲类187家,占总数83.11%;乙类35家,占总数15.56%;丙类3家,占总数1.33。完成用人单位自查225家,自查率100%。开展一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分类监督综合评价工作,对应评级单位407家已评价375家,覆盖率达到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