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王胤佳 护理部主任 姚娜
在传统陪护模式下,住院患者家属需在院陪护,家庭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重。另外,陪护市场混乱,“黑护工”收费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不容忽视。对此,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落实《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及云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文件精神,于2023年在神经外科监护室、急诊监护室、16A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探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
目前,“无陪护”病房逐步在全院推广,患者满意度达97.5%,家属陪护率较试点前下降64.31%。另外,护理员在护士指导下承担对患者的非医疗性照护,释放护士专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医疗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
拓展服务覆盖面
实施“无陪护”病房后,医院经常收到来自患者家属的感谢:“以前,我们要请假来医院陪护,尤其影响收入。而现在医院组织提供专业的陪护服务,收费合理、服务周到,我们终于能安心工作了。”
在神经外科监护室、急诊监护室、16A呼吸科重症监护室实施“无陪护”病房试点的基础上,医院在骨科、全科医学科、移植科、产科病房开展“小组式”陪护试点,制定《护理员“小组式”服务质量管理手册(试行版)》,明确“小组式”护理服务的组织架构,采取护理部、护理员公司双重管理模式,建立“护理员组长—护理员经理—临床护理支持中心—护理部”监管体系。病区实行护士、护理员共同体工作模式,完善护理员管理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护理员管理制度,实行护理员岗位管理。
为进一步增加陪护服务供给,2025年2月,医院北院区在17B全科医学科正式启动“无陪护”试点病房。医院分管副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科医学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医护人员、护理员服务公司代表共同谋划试点工作,以期全面推进护理高质量发展,实现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的目标。
构建规范化服务体系
医院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协同监管。医院引入“小组式”整体护理服务模式,由经过严格培训的护理员组成服务小组,提供24小时生活照护服务。随着小组式整体护理服务模式的逐步深入,试点初期后勤部门与第三方公司协调不畅的问题得到解决,护士对护理员的满意度从58%提升至80.7%。
为保障陪护小组的服务水平,医院紧抓培训与考核体系建设。医院要求,护理员必须通过岗前资质审核、科室专项培训和月度考核方可上岗。考核与培训内容涵盖职业素质、感控知识、服务技能等内容。考核结果与护理员薪酬挂钩,医院还逐步推行星级管理制度。数据显示,目前医院陪护差错率已下降60%。
目前,医院将陪护费统一调整为每名患者每日78元,较市场定价低30%~50%,这有助于“无陪护”病房在更多患者家庭中推广。
医院护理部还联合保卫科清理“黑护工”,联合宣传统战科加强试点宣传。此外,医院组织多科室联动,推动患者入院、住院、出院流程标准化,提升诊疗效率。
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推广“无陪护”病房模式,并探索医院、家庭、社区一体化服务体系,实现护理服务无缝衔接。同时,将构建住院流程程序化、培训体系化等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服务与收费行为。
还需多方协同破局
在推进“无陪护”病房建设过程中,医院还面临诸多问题待破解。一是护理员队伍稳定性不足。目前,护理员流动性大,同一病区护理员月均更换4.3人次。这导致培训成本增加、服务质量波动。同时,护理员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多为初中学历,制约其专业能力提升。其中,部分护理员难以掌握复杂的护理知识。二是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第三方公司监管力度还不到位,部分科室在管理水平上存在差异。护理员职业晋升路径不明确,影响职业的吸引力。三是社会认知度与接受度还有待提升。部分患者家属对“无陪护”病房模式存疑,担心护理员无法替代亲人陪伴。因此,还需加强宣传,向大众普及“无陪护”并非“无关怀”的理念。
为破解上述难题,除了需要医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外,还需相关部门给予支持。由此,建议完善职业化体系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职业标准,将其纳入职业分类大典,推动建立完善护理员职称评定与继续教育制度,提升职业认同感;建议加大财政与医保政策支持力度,可对医院提供的“无陪护”病房服务提供专项补贴,降低运营成本,探索与长护险等政策衔接,减轻患者负担;建议完善跨部门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规范第三方公司管理,建立护理员信息共享平台,整治“黑护工”乱象;建议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护理员专业人才,引导公益组织参与宣传,提升大众对“无陪护”病房模式的认知水平。
医院探索“无陪护”病房建设,不仅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的迫切需求,还通过专业化、人性化服务重塑了护患关系。未来,医院将通过政策支持、管理优化与社会协同,推动“无陪护”病房从试点走向常态,让更多患者和家庭获益。
(许晓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