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姚常房 特约记者 王珺
2025年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一直以来,我国积极守护新生儿和老年人的听力健康。近日,记者采访业内多位专家,了解我国在提升全民听力健康、加强听力残疾康复服务,以及推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与先进技术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早筛查 早发现 早干预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性耳聋居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占比达51.61%。“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老年性耳聋,要及时甄别、诊断和治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舒易来教授说,他和团队正在开展老年性耳聋机制研究,希望让老年人的听力下降得更慢一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刘玉和指出,老年人发生耳聋有隐匿性,老年听力损失者除了存在听力问题外,还有交流问题、心理问题等。对于老年性耳聋,要早干预,从源头干预。
国家层面已经开始行动。为预防和减缓老年听力损失的发生,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在全国组织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2024—2027年)。该行动设立了3个目标:引导老年人增强听力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用耳习惯,主动维护听力健康;促进老年人听力损失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减少或延缓老年听力损失发生;提升老年听力损失防控水平和老年听力健康服务能力。
“社区听力科普服务需要进一步强化,专家要下沉到社区,不仅解决老年人听力问题,也缓解其心理问题。”刘玉和指出,目前听力科普作品内容参差不齐,建议将听力科普宣传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以家庭为单位,覆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同时,刘玉和建议,进一步推进听力学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以及继续教育和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和规范培养;由三级医院牵头,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专业人才梯队,通过定期开办学习班、讲座交流等形式,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25亿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听力问题,其中至少7亿人需要专业的耳科和听力保健服务。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听力损失的普遍性,也凸显了守护听力健康的紧迫感。《报告》建议,将耳科和听力保健纳入初级保健服务。
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早在2009年,我国就发布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明确将新生儿听力筛查作为全国新生儿三大疾病筛查项目之一。2023年中国残联举行的第七个残疾预防日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全国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达到90%以上。今年2月27日举办的北京市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公布,北京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耳聋基因筛查率均超过99%。
为进一步减少或延缓老年听力损失的发生,舒易来表示:“将老年人听力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很必要。”
更加公平可及的听力服务也在逐步推开。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其中人工耳蜗类耗材全国需求量为1.1万套,此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
在刘玉和诊治的患者中,已经有几十名准备做人工耳蜗手术了。“现在就等价格落地了。”刘玉和说。
推动新技术应用从“0”到“1”
“放鞭炮时,孩子突然哭了。他能听到声音啦!我们全家都哭了。谢谢舒医生,是您给了孩子和我们全家第二次生命。”今年春节期间,舒易来收到一条短信,来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与感激。这名患儿此前被确诊为耳畸蛋白缺陷(OTOF基因突变)引起的双耳全聋,属于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耳聋。
数据显示,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多达2600万人,我国每年新出生的聋儿约有3万名,其中60%与遗传因素相关。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临床上一度没有任何治疗药物。
从“0”到“1”的突破发生在2022年12月28日。这一天,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了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儿童的基因治疗。相关研究论文于2024年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和《自然·医学》等杂志上。国际同行评论认为:“突破性研究为治疗儿童听力障碍提供了范式转变,并为治疗其他遗传性听力损失带来了希望。”
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和最理想的策略之一,此次突破针对的基因是OTOF基因,目前已有20多名儿童因为这一新技术听到世界的声音。“现在仍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数量有限。”舒易来介绍,耳聋基因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等开展的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成功,希望通过临床试验最终产出所有医院都能使用的基因治疗药物。为了让更多同行了解耳聋基因治疗,舒易来团队通过办学习班、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等方式进行宣传。
“耳聋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历时长、难度大,已发现的耳聋基因有200多个,现在只是在一个基因上取得了成功。我们仍在努力研发,一步步突破。”舒易来说。
然而,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每种基因突变的患儿数量有限,产业界研发动力不足。好消息是,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2月2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启动建设。舒易来说:“希望借助实验室的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推动药物研发和上市。”
在推动技术领跑的同时,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预防措施也惠及相关国家。今年2月20日,由刘玉和等专家组成的医疗援助团队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开展对乌医疗援助。重点围绕新生儿听力筛查、耳聋基因诊断、人工耳蜗植入及术后康复等关键技术领域,专家团队带去了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三级预防”——孕前基因筛查、产前诊断干预、新生儿听力康复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