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倩
在北京,有一支专业精、技术强的老医药卫生工作者队伍,其成员都是来自北京市各大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退休医学专家。2020年9月,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支持下,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北京老卫协”)承接了“退休医学专家支援生态涵养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自项目开展至今,众多退休医学专家投身首都生态涵养区乡村医疗卫生支援工作,为山区百姓送去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他们本有很多选择
最终来到基层
地处北京市远郊的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全域和房山区、昌平区的山区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也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被统称为生态涵养区。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且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人才吸引力不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
“密云石城、门头沟清水都是京郊边远的山区村镇,村落分布不集中,村民居住分散。现在虽然公路通畅了,但路程遥远,公共交通少且定时定点,别说到城里了,就是到区级医院,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比如,从清水中心卫生院到门头沟城区就得走四五十公里的山路。”北京老卫协会长李燕申说,协会在进行项目前期调研时发现,基层卫生院承担辖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职责,而初级职称医护人员占卫生专业人员的80%左右,基层常见病的诊治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在密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退休医师周影已连续两年参与支援工作。刚退休时,脱离忙碌工作的她一度不太适应。参与支援基层后,周影渐渐把这项工作当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周影来了以后,中心中医科门诊量大幅跃升,2023年中医非药物治疗人次较2022年增长430%,并获得首都中医药2023年度“榜样科室”荣誉称号。
4年多来,先后有100人次退休医学专家支援京郊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7个生态涵养区。他们或放弃社会办医疗机构高薪聘请的机会,或辞去酬劳可观的社会兼职,或放弃悠闲的退休生活,每周拿出固定时间深入偏远山区,远离家人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与当地医务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不惧山高路远、不畏严寒酷暑,立志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在晚年为山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作一点贡献。
着眼基层所需
把自己打造成招牌
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条件有限是不争的事实,老专家进驻生态涵养区后,首先关注的往往是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与市、区级医院的绿色通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退休医师屈晓霞是最早参与该项目的专家之一。2020年9月,擅长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诊治的她,赴清水中心卫生院开始支援工作。次月,她便协调卫生院与门头沟区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对卫生院医务人员开展急性脑血管病辨识和急救培训。“如今,山区的百姓去一次医院,就能解决过去至少要跑4趟才能解决的预约、检查等问题,给山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李燕申说。
支援期间,屈晓霞每周四、周五固定在清水中心卫生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出诊。令她没想到的是,来就诊的患者并不多,有时一整天都没有患者上门,这一度让她很苦恼。
“后来,我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根据清水中心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发挥好一位专家的作用。”屈晓霞没有继续坐等患者上门,而是选择调整工作方法和方向,主动适应基层。她把目光投向了基层最需要、对医疗设备没有特别要求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对患者的背景资料、危险因素、体检项目、血压血糖监测、治疗方案选择与记录、疗效评价等,进行了认真梳理。
时间一长,屈晓霞逐渐发现,来卫生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有的多年服用降压药却很少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药量,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此前,基层医生对患者血糖、血压的控制和管理情况重视不足,按既往情况取药抄方的现象并不少见。对此,屈晓霞制定了患者自我监测健康指标,并结合复诊情况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这一做法不但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奔波,也调动了患者配合医生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积极性。
“基层接诊的首诊患者比例较大,需要充分交流、全面分析、综合施治。通过服务让基层患者认可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招牌。”屈晓霞说,如今清水中心卫生院辐射的村庄里,村民之间的交流很热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到卫生院调药的多了、坚持来院复诊的多了,大家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了。
倾情带教
让基层“用好老专家资源”
这天,天刚蒙蒙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科退休医师武连华就坐上前往密云区康复医院的班车,开始了每周两天的支援帮扶工作。一年多来,她风雨无阻,从医院建设、出诊培训、带教查房等方面着手,为密云区康复事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康复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来自密云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长期从事门诊诊治工作,往往缺乏病房管理患者经验。”密云区康复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院于2023年10月正式运行,在开业之初,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医护人员相对缺乏,康复治疗很难满足从市区转来康复的患者的需求。武连华来到这里后,深入临床一线开展教学查房,从病历书写、诊疗思路、意外事件的预防及处置等方面,手把手教学,快速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
“武大夫常常教导我们要在医中学、学中医,面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善于分析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总结经验。”密云区康复医院青年医生翟兰兰说,武连华每周都会按时来到医院进行教学查房和业务指导,指导青年医生更加科学、专业地管理患者,在他们心里宛如一根“定海神针”。
“用好老专家资源”,这是在每一次项目督导中,李燕申与卫生院领导沟通的主要话题。在她看来,智力支援的独到之处在于用好老专家的智慧,用好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们在项目中引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用老专家参与病例讨论等质量控制工作。比如,在密云区石城镇卫生院,入驻专家在10个月内组织了15次病例讨论,很好地推动了院内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北京朝阳医院退休医师胡燕生是项目派出的首位管理专家,赴密云区太师屯镇进行支援。密云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太师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二级医院、密云区医院创建三甲医院的过程中,胡燕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数次专题讲座,像一位架桥者和引领者,提升了基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随着项目的持续开展,这支甘于奉献的老专家队伍正在逐渐壮大,他们在北京郊区基层,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服务于一方百姓,深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