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逢国庆佳节,一些医务工作者也将迎来自己的生日。10月1日,他们仍将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但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生日,因为这一天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他们将守护人民健康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伟大的祖国。让我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救死扶伤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可心 张丹 实习记者 杜维 摄影报道
皮名安 1964年10月1日出生 湖北省武汉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
去年国庆节值班时,我手机上收到了小恩的照片。看着照片上小恩明媚的笑容,我心里暖洋洋的。2019年7月的一天,武汉儿童医院收到了来自湖北省恩施市的一则紧急求助。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部感染,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多种疾病的新生儿命悬一线。“一定要尽全力救活这个孩子”,奔着这个共同目标,恩施、宜昌、武汉三地联动,救护车、直升机“接力”500公里,地空实现“无缝衔接”。
手术室内,由我主刀,将小恩的心脏“暂停”64分钟,在体外循环模式下,切开主动脉狭窄段,根治了小恩的“心病”。小恩渐渐恢复健康、顺利出院。当儿科医生,就是为了更多“小恩”;做儿科医生的成就感,也来源于与千万个“小恩”共战病痛、让他们重获健康。
杜海燕 1985年10月1日出生 河南省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科呼吸三病区护士
那是我在医院工作的第3年,恰逢10月1日值夜班。夜班开始不久,科室便收治了一名重症患者。他高烧不退、呼吸急促,我知道这必是一场生死间的“恶战”。科室立即启动抢救程序,我来回穿梭于各项护理工作之间,检查仪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记录病情变化、与医生沟通治疗方案……病人转危为安时,我长舒一口气,看看墙上的时钟,发现已经过了零点——我的生日已经悄然过去。
当我回到护士站准备稍作休息时,几位同事悄悄走过来,送来了一句“生日快乐”。那一瞬间,疲惫的身体仿佛得到慰藉。虽然没有蛋糕和特别的庆祝,但我不觉得遗憾。每一次成功的抢救、每一名患者的康复,都是给我的生日礼物。
鲁雷 1996年10月1日出生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接受不了瘫痪在床!”2023年国庆期间,我接诊了一名因意外受伤致使脊髓损伤的男患者,他这样对我说。截瘫在床,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康复治疗中,他神情淡漠、配合度低,大多依靠康复师和仪器的被动辅助。
只有患者主动配合训练,康复进程才能大大加快。然而,经过心理评估,患者已是中度焦虑、中度抑郁状态,这更坚定了我要帮助他的决心。当天下午,医院组织唱红歌活动,这次活动成为改变患者心态的“撬板”。“要不要去参加唱歌活动?”我试着提出建议。意料之中的,患者最初有些抵触。但经过我们多次引导和鼓励,他同意参加。当天,患者们一起唱了很多歌曲。在参与过程中,我感觉这名患者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唱歌的声音越来越大。我心里暗喜,要的就是这种力量!
在后续康复治疗中,我不断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喜人的效果。这让我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和工作的价值,也更加坚定了为每一名患者全力以赴的决心。
兰晓玉 1980年10月1日出生 北京老年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
我从医已将近20年,经历过无数次急诊、抢救、手术,印象比较深刻的患者是今年“五一”假期前接诊的一名急诊宫外孕患者。这名患者紧急入院时,已出现严重的腹痛和早期休克症状。我立即意识到情况的紧迫性,迅速组织科内抢救,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准备手术。
术中,我们发现患者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腹腔内积血约4000毫升,情况比预想得更严重。当时,我们立即进行了左侧输卵管切除和输血抗休克治疗。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在鬼门关前被我们生生拽了回来。这名患者此前在乌兹别克斯坦做生意,在当地并未得到明确诊断,于是回国求医。我真切地意识到,祖国在日益强大,这给了海外同胞莫大的归属感、安全感。
马华崇 1974年10月1日出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腹症外科主任医师
我从事普通外科工作有20多年了,经手患者有两万多名,其中,手术患者有四五千名,很多患者患危重急症。今年“五一”假期前,我遇到了一名这样的患者:他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好几天没有排气排便,肚子鼓得像气球。在医院急诊室,我们了解到他的病情后,迅速做完必要的检查,多次劝他尽快手术。患者却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拒绝手术,要求保守治疗。第二天下午,患者症状加重,他终于同意手术了。手术过程非常艰难,由于肠管肿胀,操作需要非常小心翼翼。所幸治疗结束后,患者预后良好。
在外科工作这么多年,我见过许多病痛,所以希望公众能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身体不适早投医,第一时间用最小的代价把疾病治愈。
王谦 1982年10月1日出生 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10年前的国庆节,我正在病区值班。患者大勇冒着大雨,扛着一大袋土特产来找我,告诉我他的复查结果很好,并向我表达感谢。现在每个节日,我都能接到大勇的电话,收到他的祝福。
大勇被查出肝癌时才36岁,准备放弃治疗。我多次给他打电话劝说,最终他同意回来接受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大勇安稳过了5年,属于临床治愈。意外发生在第6年,肿瘤复发,幸好大勇按照我的叮嘱坚持定期体检,使得肿瘤发现得很及时。我们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彻底毁损了病灶。
大勇的治疗过程让我下定决心,投身肿瘤防治科普事业。我坚持线下办讲座、线上开短视频账号,主动参加科普脱口秀大赛等,用自己的力量提高公众的防癌抗癌意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我们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心愿。
杨燕珠 1995年10月1日出生 福建省泉州滨海医院儿科护士
“杨护士!”前不久,我正下电梯,一个人与我擦身而过时惊喜地大声叫住我。那是一名我护理过的早产儿的家长。他说宝宝现在很健康,频频向我道谢,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肯定与鼓励。
2023年1月,这名早产儿被送来时,低血糖、喂养差,小小的身子,细细的胳膊,身上的肋骨轮廓清晰可见。针对早产儿最重要的护理就是“保持安静,预防感染,精心喂养”。
科主任精心调整治疗方案,我们护士则在护士长的带领下,遵医嘱严格控制配方奶摄入量,通过输液泵控制葡萄糖静脉输注量及速度,同时,时刻观察早产儿放置了留置针的肢体是否出现肿胀,每小时进行记录,定时监测其血糖。在我们的精心护理下,这名早产儿情况逐渐稳定,身为负责护士的我倍感骄傲。新生命的到来总是充满希望与活力,我为能守护“祖国的未来”而感到自豪。
张国庆 1977年10月1日出生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检验技师
我妈妈总和我讲,出生那天,外边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大家扭着秧歌敲着锣,只有她和陪着她的医生护士在病房里。奶奶说,这孩子生得好,生下来就带名字了,就叫“国庆”吧!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这份特殊的缘分与巧合,赋予我的生命一种别样的意义和使命。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肩负守护人民健康使命的临床医学检验师,与各种仪器和样本为伴。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报告,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我严把质控关,保持高度的专注和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早已不记得有多少个生日、多少个节假日在单位度过。每一个国庆节,既是祖国的生日,也是我的新起点。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坚守在检验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使命。
王超雨 1988年10月1日出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治医师
有时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更多的聆听和抚慰也是一剂良药。2023年国庆节值班时,一名与我年龄相仿的患者推门而入。“医生,我还能活多久?”这是患者进诊室后问我的第一句话。
我知道这看似绝望的问题背后,恰恰是患者对疾病治愈的渴望。我了解到,他讳疾忌医,不愿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绕不开进行穿刺活检等检查。看到我给不出具体答案,他又想起身离开。“莫慌,事情可能不恼火……”我连忙留住了他。他曾经目睹过他的父亲患癌后进行的漫长的治疗,心理压力巨大。那天门诊患者不多,我花了1个多小时,一边解释淋巴瘤相关知识,一边开导他,最终说服他接受了进一步检查。患者被确诊为早期淋巴瘤,经过积极治疗,很快康复。
刘志强 1992年10月1日出生 北京中医医院延庆医院肾病科主治医师
2021年国庆节,我在急诊接诊了一名到当地旅游的18岁小伙子。他有点拉肚子,想请我开点止泻药。但据我观察,他精神状态极差,因此花更多时间进行了详细问诊。陪他来的朋友非常不解,“普通胃肠炎,你给我们开这么多检查,没有必要”。话很刺耳,但我并未立即反驳。详细问诊让我心中愈发紧张——患者持续严重腹泻3天,每天要去十几次卫生间,甚至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没有小便了。在我的坚持下,他完善了相关检查,最终确诊急性肾衰竭。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很快得到缓解并痊愈出院。
我能理解,患者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但我又清楚,患者有专业上的盲区。做他们健康路上的守护者与纠偏者,我想正是我们“白大褂”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