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嵌玥 沈大雷
特约记者 程守勤
“吐肝露胆”五分钟沟通护理、角色体验工作坊、生命教育“紫罗兰之家”……
在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人文关怀示范病区”,人文关怀已成为护理技术之外的另一只翅膀,搭建起护患沟通的“心”桥梁,尽力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关注、尊重、理解与关怀,以此驱散疾病的阴霾,点亮生命之光。
“疗身”更要“疗心”
对于19岁的女孩安安(化名)来说,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Ⅱ病区住院期间接受的不仅是一次减重治疗,还是一场心灵疗愈。
住院没多久,经常朝着家人、护工发脾气的安安就引起了肝胆胰外科Ⅱ病区护士长周玲玲的注意。为了解女孩情绪异常的原因,周玲玲多次到病房探望安安。经过深入交流,她发现安安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虽然身体已经脱险了,但心理仍在“发炎”,也由此导致肥胖。从此以后,周玲玲每天都会特意来到安安床前,陪伴开导安安。安安不仅通过手术顺利减重,经过心贴心的交流,心灵的伤口也得以愈合。
“多一句安慰,患者内心就暖一分。”周玲玲告诉记者,痛苦、烦躁、无助……很多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这些负面情绪,需要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以及有温度的沟通。
为此,肝胆胰外科Ⅱ病区将“疗心”纳入日常护理服务中,开展“吐肝露胆”五分钟沟通护理。每一名护士利用输液和午间护理的时间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声,并通过心理护理、疾病知识宣教等打消患者的顾虑,帮助其更好地康复。
当生命即将谢幕,护士还能够为患者及其家属做些什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Ⅳ病区的“紫罗兰之家”护理团队一直在寻找答案。
“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修课,既是给患者的,也是给患者家属的。”在肿瘤内科Ⅳ病区护士长李文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整理成册的“时光故事”。“时光故事”的编辑正是“紫罗兰之家”护理团队,里面记录着肿瘤晚期退休老教师谢翔一生中最重要、记忆最深刻、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以及留给家人的叮嘱和建议。
“通过访谈的形式,我们帮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回顾和体验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让患者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感受,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我们将访谈录音转换为文本,让患者分享给所爱之人,使其个人价值能够超越自身的死亡持续存在。同时,这也能缓解患者家属的丧亲之痛,给予患者家属慰藉。”李文介绍,该护理团队目前已通过这样的尊严疗法,满足了多名肿瘤晚期患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每周五下午,肿瘤内科Ⅳ病区设立的“安心电影院”都会播放《寻梦环游记》《送你一朵小红花》《唐山大地震》等影视剧,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和思考死亡。“紫罗兰之家”护理团队还成立了安心卡工作坊,在坦诚开放、真实安全的场域中,通过安心卡与肿瘤晚期患者探讨“假如生命即将终结,是希望被告知真实病情还是被隐瞒到底”“在有限的生命中,你会分别向谁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等话题,引导患者思考生命的价值,理解死亡的意义。
为患者多想一步
“强化护理人文关怀需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为患者多想一步。”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青表示。
该院手术麻醉科护理团队通过开展角色体验工作坊,让护士扮演“患者”,体验“被护理”的感受。
“躺在转运床上体验后,我们发现转运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患者在床上很容易产生眩晕感;来到手术室后,患者很容易紧张,可以播放一些轻音乐来缓解紧张;手术过程中,某些身体摆放的姿势可能会使患者产生不适,应该尽量调整避免。”手术麻醉科护士长阎莉告诉记者,通过角色体验,护理团队发现了一系列平常容易忽视的细节,这些也是优化护理服务的关键。
令阎莉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名白内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害怕,眼球不停转动,影响手术开展。在与其进行术中沟通时,该患者表示想终止手术。“白内障患者年龄一般偏大,但这名患者只有40多岁,放弃手术治疗非常可惜。”阎莉介绍,为了鼓励患者坚持手术,护士立即握住他的手,并不停地安慰说“有我在,别怕”,同时引导患者看向手术灯,通过这种陪伴方式逐渐消除患者的恐惧,手术最终顺利完成。
“手术结束后,这名患者告诉我们,当时在冰冷的手术台上他感到孤立无援。护士伸过来的那双手仿佛救命稻草一般,很温暖,让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面对手术。”阎莉介绍,此后这项“牵手服务”就被运用到了更多的手术当中。
“人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恐惧。”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顾虑,医院每个手术科室的病房内都贴有一个二维码,患者可以扫码提前了解从进手术室到出手术室的所有流程及注意事项,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在降低患者再次住院风险方面,护理的力量同样显现。自2016年起,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开展“住一次院,掌握一项技能”专题健康教育特色活动,全院各护理单元根据患者需求集中组织开展培训,帮助患者实现每住一次院就能掌握一项技能。
“例如,教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教心内科患者心肺复苏,以及一些简单基础的康复锻炼。”张青介绍,医院每年培训住院患者及其家属近20万人次,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以提升,还曾有两名出院患者受益于在医院掌握的心肺复苏急救方法,培训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