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辽宁省卫生健康事业正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近日,健康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先后来到大连、盘锦和沈阳三市,观察健康辽宁建设中锻长板、补短板的智慧与实践。
首席记者 姚常房
本报记者 孙伟 阎红 闫龑 刘嵌玥
距离《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大连方案》审议通过已满1年,大连正在以更大担当和作为谱写健康大连的新篇章。
3年前,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新一轮战略调整与布局,重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3年来,该市绘就的“大健康战略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给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过去3年内,大连在调结构、做增量上有诸多大动作:整合原市妇产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家独立建制的三级专科医院,组建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整合大连市传染病医院与结核病医院职能及大连市疾控中心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等职能,组建成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1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动……
与3年前相比,大连市重新排列组合后的医疗卫生资源对市民的吸引力更大了。“今年,到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就诊的患者分别较上一年度下降5.2%、4.2%和17.3%。”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赵作伟说。
作为东北地区的门户城市,大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深刻影响着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局。根据《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总体战略布局,大连需要建立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大连市坚持先画蓝图,做好规划,有效引导优质资源均衡布局,避免因盲目扩张导致现有优质医疗资源被稀释摊薄。其中,两张标志性蓝图是大连市2020年出台的深化医改的两个顶层设计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2020—2030年)》《关于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改革需要有的放矢。赵作伟坦言,大连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够均衡,呈现“总量多、不均衡”“有高原、缺高峰”现象,期待通过“做强大医院、提升县医院、夯实基底层”,构建“顶天、立地、强腰”的有序就医和诊疗格局。
在蓝图指引下,大连正在建立两套体系:防控网络清晰、应急反应迅速、适宜平急结合、预防关口前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分级有序、医防有机协同、医院特色鲜明、服务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体系,以期探索破解医疗资源相对不均衡、服务体系碎片化、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等难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福祉。
3年来,大连改革的力度与效果可以从四个维度体现出来:
一是政府舍得投入。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由政府投入,卫生健康支出较5年前上涨52%,公立医院立项金额较5年前增加2.3倍。
二是城市“夹心层”医院在转型中有发展。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较5年前提高42%;国家重点专科较5年前增加40%;平均住院日较5年前缩短17%。
三是医护人员有干劲。人员经费占比较5年前上升15%,工资收入较5年前上涨34%。
四是市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较5年前下降4%,大额医疗费用补助报销待遇提升3%,药品费用较5年前下降37%。
扬长避短,错位发展
“翻多大跟斗,就给多大舞台”,大连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也正因如此,各家医院找到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发展空间变大了。
针对城市“夹心层”医院发展难题,大连坚持“大综合、强专科”和“大专科、小综合”发展思路,调整大连医疗服务供给与资源配置效率。赵作伟说,要做强做大市中心医院,做精做专其他市属医疗机构,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差异化转型发展,“让市民得了什么病就知道去哪家医院看”。
采访期间,大连市中心医院整体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项目已开工。“力争通过8~10年建设,将医院打造成现代化、智慧化、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大型公立医院。”该院院长袁宏描绘着医院做大做强的未来图景。
不断强化的内涵建设是大连市中心医院“做大做强”的底气: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进入全国综合医院A级序列;获批辽宁省唯一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成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心脑血管医学研究院共建单位;神经内科获批成为建院史中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市级公立医院,是大连典型的“夹心层”医院。“既没有省级医院的底蕴丰富,也没有一级、二级医院获得的阳光雨露,想要突围不容易。但是眼科一直是医院的王牌科室,大专科、小综合的差异化学科发展战略更适合我们。”该院院长张立军说。
在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支持下,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增挂大连市眼科医院牌匾。该院党委书记卢成华介绍,眼科已成为辽宁省重点专科和大连市登峰计划“高峰”项目科室。在眼科的带领下,该院耳鼻喉科、神经科、内分泌等几个与眼科密切相关科室迅速发展。其中,耳鼻喉头颈外科获评为“登峰”计划“高地”建设项目;神经介入科通过与眼科合作,开展视网膜中央动脉塞手术等一系列疑难病例治疗。
全省第七名,进步名次397,进步速度全省第一。这是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的成绩。2023年1—10月,该院日间手术达15582例,位居大连市第一,平均住院日为2.29天,眼科门诊42%的患者来自大连以外;与2019年1—10月相比,今年同期四级手术例数增长104.65%。
大连市其他市属医疗机构按照同样思路在建设:该市友谊医院突出老年医学、国际医疗、健康管理;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侧重中西医结合骨科和康复;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着重安宁疗护、烧伤……
在县域内,大连市扬长避短的方式之一是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按照每10万~20万农村常住人口或可辐射周边2~4个乡镇建设1个次中心,将辐射区域内的乡镇卫生院的急救、住院、麻醉、手术、医技、产儿科等优质资源集中到次中心重点发展。目前,该市的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制订完成,并经过了多轮讨论。
该市疾控中心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共建共管大连市公共卫生研究院,是取长补短的体现。该研究院实行首席专家团队负责制,有公共卫生策略研究、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现场应急等8个首席专家团队。“人员管理采用‘双管双聘’的方式,突破了人事、档案、社保等限制,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等方式聚集人才。”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院长路希维说。
“百姓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让市民过上健健康康的好日子,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这是大连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细看大连的改革,它将自己置于大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换到需求者的角度,换到治理者的角度,换到学科、产业、企业、研究机构等方方面面的角度去考虑发展。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一院多区”的设计是个缩影。该中心的每一个院区都有相对固定的业务领域和相对固定的发展方向,这样的供给结构和层次很好地覆盖了整个区域妇儿专业的医疗健康需求,又使得院区供给结构性改革收益最大化。同时,每个院区又将保健和临床融合的理念深度贯穿其中,相关学科根据患者需求有机嵌套。比如,儿童院区里也有产科病房,实现了对儿童成长全程和妇女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呵护。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长王大庆介绍,中心三个院区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差异化发展。通过学科同质化整合、空间资源优化、设备平台共享等举措,中心获批妇产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学科能力显著增强。
该市疾控中心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围绕市民需求的合作领域也越来越宽。该市疾控中心主任孙克举例,两家中心正在联合实施糖尿病筛查结核与早诊早治项目,在社区糖尿病患者中筛查结核病患者,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与随访,建立队列研究,借助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发现预测发病的生物学标志物等;建立糖尿病与慢性肝病共管中心,实现糖尿病患者肝硬化和脂肪肝的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
赵作伟在面对医院管理时频繁提到的一个观点是,要把患者的感受变成你的感受。跟患者多说一句话,哪怕就多一个温暖的眼神,他们的就医感受都会不一样。
市民可感的幸福感体现在一组组数据的变化里。如今,大连医疗机构预约诊疗率达70%,分时段预约精准到30分钟以内,市民只需使用辽事通“e大连”微信小程序,即可链接全市24家医院的预约挂号平台;大连市中心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开展先诊疗后付费、住院免押金服务,并提供自助结算、诊问结算、病区(或床边)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多元化结算方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等6家试点医院已互认检查、检验等项目4483个。
目前,大连已经制定以“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考核目标的指标体系,未来将用这把尺子来丈量市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