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大雷 特约记者 程守勤 通讯员 胥林花 罗鑫 董菊
今年6月以来,江苏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各大医疗机构以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为目标,在优化诊疗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满意度。
近日,本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深入江苏多家三甲医院,对该省“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采访。
服务更贴心 “共享门诊”打开患者心结
“没想到控制血糖,还这么有讲究。今天真是来对了!”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区会议室,刚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享门诊”的王阿姨感慨道。
王阿姨是一位新发的糖尿病患者,来之前,她因为担心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忧心忡忡。这一期的“共享门诊”,有5位医护人员来到现场,而患者则有7人。王阿姨说,她听了医护人员的科学知识讲解,学习了控糖健身操,还听了病友的分享,顿时觉得心里有底了。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教授刘超介绍,从2020年10月开始,该院开始探索“共享门诊”这一慢性病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一对一”就诊方式不同,“共享门诊”是多对多,由内分泌科医生、护士、运动康复师、营养师、药剂师、心理医师组成的医疗团队,同时服务10名左右的患者。“在这里,患者除了能得到多学科医护人员的专业解答,还能旁听其他患者分享经验,营造抱团对抗疾病的氛围。”刘超说。
“水果该不该吃”“怎样运动更有效”……现在,“共享门诊”每月举办一次,每期都提出话题供医患讨论,帮患者纠正糖尿病管理的误区。“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一个半小时的‘共享门诊’经常拖堂。”该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李逗逗说。
年仅35岁的高先生曾因糖尿病导致面瘫。“刚来时,他沉默寡言。听了医生和病友的分享,他渐渐打开心扉,接连参加了3期‘共享门诊’。”李逗逗介绍,经过治疗和自身的努力,高先生的糖尿病控制得很好,现在成了“共享门诊”的忠实粉丝。
“我们努力让患者在看病就医时,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纪委书记廉昇介绍,除了“共享门诊”,该院肿瘤科医护团队开展“无痛病房”服务,护理团队针对失能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门诊部推出“流动红旗”服务……“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理念,由此融入了医疗服务的点滴之中。
就医更便捷 “一站式”诊疗“一锤定音”
在江苏省肿瘤医院门诊3楼的多学科联合门诊,来自安徽省的69岁的胡阿姨因为胃癌,在女儿的陪伴下正在看诊。站在她们面前的,是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陆建伟,以及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科室的专家。查看报告,评估病情,开展讨论……陆建伟等专家结合胡阿姨的病史,以及身体虚弱、浑身疼痛等症状,为她制订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我母亲的病情较为复杂,来之前就做好了要跑多个科室的准备。现在挂一个号,就有这么多专家在场,太方便了!”胡阿姨的女儿满意地说,“来之前我们有好多疑问,现在医生讲得明明白白。今后,我们一定配合医生好好治疗。”
江苏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冯继峰介绍,为了让患者看病更科学、便捷,该院自2013年起探索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2018年入选国家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许多人查出肺小结节后,希望一切了之。我们通过会诊,制订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在该院肺小结节多学科门诊,胸外科主任医师许林说,该门诊目前已服务数千名肺结节患者。在这里,九成以上的肺结节患者得到的建议是“不必手术”,而已经接受手术的患者中95%以上被确诊为癌症。“精准的诊疗避免了大部分人不必要的手术损伤,这得益于多学科专家团队的集体智慧。”许林说。
“如今,像这种打破原有科室概念,定人、定时、定点的‘一站式’多学科门诊,在我院已常态化开设,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江苏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何侠说,该院目前已经开设19个多学科联合门诊,并形成了住院MDT、远程MDT等多种形式,累计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服务近万人次,向医联体医院、对口帮扶医院等提供远程会诊、查房、咨询、授课等1600余次。
救治更高效 “医”路畅通为生命护航
近一段时间,气温骤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人数陡然增加。走进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大厅里人头攒动,医护人员来回穿梭忙碌着。尽管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但现场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地面采用了彩色标识,红色地标指向“重症抢救区”,黄色地标指向“急诊诊疗区”,绿色地标指向“普通诊疗区”,蓝色地标指向“辅助检查区”。“患者只需根据地面上的指引标志,就能及时到达相应的诊疗区域,避免走冤枉路,节省就诊时间。”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季学丽说。
大厅两侧墙壁上的挂画也藏有玄机。季学丽向左拉开一幅挂画,只见后面的墙壁上设有抢救设备接口和插座。“遇到紧急情况,这里可以随时接入氧气和抢救设备。”季学丽说,“一旦发生重大应急突发事件,这里还能马上转变成应急抢救室,瞬间提升抢救能力。”
每年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往往发病急、进展快,建立快速有效的标准化急诊救治流程至关重要。”该院急诊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刘波说,为此,该院在2014年11月成立由急诊科、放射科、介入科、神经内外科、康复科和心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开通急性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搭建快速“生命通道”。
前不久的一天早上,32岁的黄女士因头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原因前来就诊。接诊医生高度怀疑她是脑卒中,随即启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紧急进行影像学、血液学、心电图等检查。经研判,黄女士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征。入院35分钟后,黄女士在抢救室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病情很快得到缓解。
刘波介绍,为了保障绿色通道畅通,该院卒中救治相关学科都配备了精兵强将,确保全天候在岗;采用“先诊疗后付费”诊疗模式,争分夺秒救治患者;每月召开质控小组会议,持续改进和优化救治流程。
据统计,从2014年11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共救治患者8899名,其中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有1388名。“通过流程的不断优化,患者从就诊到静脉溶栓的时间由2014年的75分钟缩短到现在的30分钟。”刘波说。
记者了解到,为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江苏省各地各级医疗机构都在持续行动。该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全省医疗机构创新理念,通过增加弹性服务窗口、自助服务机等方式,缩短患者在门诊的等候时间;探索建立“预住院”模式,在患者入院前完成术前检查检验,缩短入院后术前等待时间;探索“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等,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