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2165","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国考”五年,润物细无声","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3-12-12 09:43:32","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image/20231212094510_57297.jpg"}
□本报记者 张昊华 王依依 图为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张丹 摄 12月9日,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绩”往开来,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思“考”汇会议在京举行。近500位...
  □本报记者 张昊华 王依依

图为会议现场

本报记者 张丹 摄

  12月9日,由《中国卫生》杂志社、健康报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的“绩”往开来,推动高质量发展——202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思“考”汇会议在京举行。近5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及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总结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走过的5年历程,分享典型经验,研讨如何以“国考”为指挥棒,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指标设计导向提质增效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由此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说,绩效考核工作开展5年来,参与的二、三级公立医院数量越来越多,公立医院的发展实现了提质增效,功能定位不断得到落实。

  具体来讲,三级公立医院解决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稳步提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出院患者微创手术占比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持续加大。

  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相当比例的三级公立医院设立总会计师岗位,总会计师在医院重要经济决策中的专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稳步提高,很多三级公立医院可实现全院信息共享,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稳步提升,平均预约等候时间进一步缩短,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持续下降。“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得到加强,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机制不断健全完善,门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和医务人员满意度持续上升。

  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施工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主任翟晓辉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的职责是基于数据指导医疗服务、服务医疗管理,在绩效考核工作推进过程中,严格规范数据采集、质控等标准,保障绩效考核公平公正客观。

搭建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国考”是一场综合性的考试,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要协调好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副主任钟东波表示,自2012年起,北京市以公益性为导向对22家市属医院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定期动态调整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并与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深度融合,实现了“绩效指标相统一,国考京考同提升”。

  实践中,北京市将绩效考核作为资源分配、落实奖惩的重要参考,设立“绩效考核奖励专项经费”,按照考核等级对应奖励标准,作为核定医院工资总额、重大项目立项等决策的重要依据,也作为班子评价、干部履职的重要参考。

  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药监局共同研究制订“三医联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拟从医院功能定位、就医安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与创新、服务满意度、医保综合管理7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实现考核结果的拓展应用。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级医院的办院主体,探索绩效管理工作已有近20个年头。该中心主任王兴鹏认为,制度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绩效考核则是检验制度落地情况的“度量衡”。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应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出发:在微观层面,医院需立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中观层面,办医主体申康应落实政府办医要求,为医院质量改进指明方向;在宏观层面,政府应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

  2022年,申康在财务、质量、装备、后勤、临床研究5个综合平台基础上,构建可以实现内外部联动的综合绩效管理体系,用数字驱动、绩效引领,促进市级医院更加安全、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会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俞新乐介绍,浙江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三位,综合医院连续3年未出现考核成绩为C等级及以下的医院。

  5年间,浙江省聚焦建高峰、促均衡、强运营、优服务4个重点,全方位推动公立医院发展。其中,建高峰是指聚力打造高水平医院,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搭建重大创新平台。促均衡是指通过“山海”提升工程,集中13家省市三甲医院力量重点帮扶32家山区海岛县医院;优化质控中心网络,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强运营是指加强政府财政投入,降低医院运营成本,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优化收支结构。优服务是指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全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在全国患者满意度测评中,浙江门诊患者满意度和住院患者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冰介绍,四川省在全国较早建立了独立运行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平台。省、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省市成立数据质控专家组,采取定期开展分片区培训、专题培训、个性化指导C等级医院提能升级、工作专班24小时在线答疑等措施,切实保障数据填报质量,为所有参评医院提供技术支撑。

  在2021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四川省成绩位于全国第五位,出院患者的微创手术占比位居全国第二位,运营水平连续两年居于全国前两位,医务人员满意度和门诊患者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瞄准指标找差距下苦功

  “国考”作为“指挥棒”,究竟如何指引医院明确发展方向?会上,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分享了他们的体会和思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说,“国考”开始前,华西医院也曾面临医生收治疑难危重症患者及开展高难度手术积极性不高、医生临床创新及转化动力不足等问题。华西医院通过“国考”指标分析、差距对比、定期评估等举措,引导院内绩效分配向疑难危重症患者救治倾斜,内科主抓病例组合指数(CMI),外科建立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体系(RBRVS);建立科研转化“方向—团队—平台—项目—机制—成果”六大方略,持续提升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推动运营效率从专科精细化向医疗组精细化,再向单病种精细化层层深入,实现多方面提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秋说,重庆儿童医院将“国考”“市考”“校考”“院考”四考融合,制订年度《组织绩效考核评价实施方案》,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深化考核内涵、强化结果运用,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管理工具,建立起督促、交流、协调、落实的运行机制。2019年至2021年,院内药物和器械临床评价研究项目增长175%,牵头多中心研究27项,同比3年前增长170%;牵头、参与指南规范制定数量增长183.33%,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道亮说,医院以大部制理念设置“质控中心”,探索“大质控”管理模式,数据中心、医疗质控科、护理质控科、病案室、医保物价科、药学部联手推动质控工作。同时,医院持续优化患者收治流程,实行住院患者收治的统一管理,入院服务实现“五个集中”:集中床位管理、集中入院办理、集中入院评估、集中检查预约、集中抽血检验。医院还通过运营服务中心,根据季节变化和专科收治病种的特点对床位进行调整,动态分配床位资源。此外,医院对收治病种的结构持续进行优化调整,把收治病种分为优势病种、重点病种、竞争病种、战略病种,不断提升学科竞争力。

  2021年,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的“国考”成绩位于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榜首。2022年,该院成功晋级为三级医院。该院党委书记陈增瑞说,医院成立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明确指标责任部门,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运营管理与学科发展等深度融合,建立绩效考核医疗指标监测数据库,每月评估分析指标数据,对劣势指标提出整改措施并且持续跟进。同时,医院大力发展微创和介入技术,提升重点病种的诊疗水平与收治能力,优化调整病种结构,保障重大疾病救治;深化与上海市、杭州市、温州市的医疗合作,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自2021年以来,医院科研工作不断突破,发表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32篇,获专利59项。

  此次会议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昂主持,健康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邓海华发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