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91699","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急救人的持续“进化”","title_color":"","subtitle":"——第七届全国医疗急救临床技能大赛见闻","subtitle_color":"","crtime":"2023-11-24 09:27:39","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本报记者 崔芳 调度员比拼日常接警、远程医疗指导、突发事件处置;驾驶员比拼急救驾驶、应急更换轮胎;急救医护人员比拼气道管理、心肺复苏、创伤救治;团队一起角逐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11月15日至19日,连续5天,来自全国各省份的33支代表队共200余名一线急...
  本报记者 崔芳

  调度员比拼日常接警、远程医疗指导、突发事件处置;驾驶员比拼急救驾驶、应急更换轮胎;急救医护人员比拼气道管理、心肺复苏、创伤救治;团队一起角逐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和高级创伤生命支持……11月15日至19日,连续5天,来自全国各省份的33支代表队共200余名一线急救人员汇聚北京大比武。

  在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主办、北京急救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急救大会暨第七届全国医疗急救临床技能大赛上,急救人的持续“进化”、“120”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的提升清晰可见。

  一人干好还不够,需整个团队都干好

  在历届大赛中覆盖地区最广、参赛队伍和选手规模最大、竞赛项目最多的此次大赛,一如既往在竞赛项目内容和形式上继续创新。已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比拼,最终杀出重围参加此次“国赛”的河南省代表队还是感受到了激烈的竞赛氛围和巨大的压力。

  “比如,此届大赛驾驶员的比赛内容不单有急救驾驶、应急更换轮胎,还有心肺复苏技术,理论考试中也增加了20%的医疗题。”来自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医生刘楚浩介绍,“所以近段时间,我们的驾驶员也在努力学习各项急救知识和技能。”

  急救时,驾驶员从旁观者变成局内人,对刘楚浩的直接影响是“更踏实了”。“比如,院前接诊危重症患者,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轮流做心肺复苏的情况,有时候要按压很久,体力消耗特别大。如果驾驶员也能上手,人力会更充沛,抢救时间、质量更有保障。”

  对于自己参加的项目,刘楚浩表示个人项目还是有把握的。“在赛前训练中,医院对质量和效率要求更高,时间观念也进一步强化。原来1分钟可以做完的操作,现在可能半分钟就足够了。”

  刘楚浩感觉最难的是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等团队项目。“完成的质量怎么样,不但由评委观察和判断,还由电脑客观评分。一个人干好还不够,还需要整个团队都干好。人越多,需要衔接的地方也越多,非常考验团队成员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刘楚浩表示。

  作为参与过多届该大赛的资深裁判员,来自北京急救中心西城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专家刘扬明显感受到了大家的进步。“这次,我主要负责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的团队比赛。在5年前的上一届大赛上,参赛队伍普遍对这个项目理解不到位,从配合的流畅度到流程的规范性都是‘稀碎’。”刘扬表示,到了本届大赛,参赛队员一出手就显示出他们对高级创伤生命支持的理念、要求、流程、规范有了全面掌握。

  “从裁判的角度来看,队员们的具体细节还可以继续完善。这就是比赛的价值,让队员们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刘扬说。

  “120”调度工作技能首次纳入竞赛项目

  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大赛还首次将“120”调度工作技能纳入竞赛项目。

  “这次调度员也可以参赛了。参赛项目除了理论考试,还有文字听录、心肺复苏技能、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日常接警与远程医疗指导、突发事件处置及心肺复苏等。”谈到这个新增组别,大赛调度员组裁判、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鲁美丽直言“非常必要”。

  “经常有人一提起急救调度人员,就说‘你们接线员……’,我马上就会纠正对方,我们不是接线员,而是专业的院前急救人员。”她解释,调度员与接线员有本质区别。急救调度人员应该是有着专业背景的院前急救从业人员。急救调度作为院前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能为及时有效的生命支持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是决定患者能不能救好的关键。

  具体到此届大赛,鲁美丽认为,对调度人员最主要的考验是日常接警和突发事件处置。其中,日常接警要能够做到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甚至远程指导报警人做心肺复苏、使用AED等。“我也是这个板块的出题人。为了更加贴近实战,我把日常接警中常见、容易被忽视、突发的疾病以及‘五大中心’建设等内容,都加入到考题中。”鲁美丽相信,通过这些考题试炼的同行们,将能更好地胜任日常工作。

  相比之下,突发事件处置板块对急救调度人员的要求则更高。“大赛设定火灾、塌方、气体泄漏、车祸、治安打架斗殴、群体食物中毒等不同场景,考核他们的应对能力。”该板块裁判员、武汉市急救中心“120”调度科科长丁一鹛解释,这些场景的应对措施包括搜集上报信息、根据伤情决定调派多少医疗资源、根据伤病员情况选择要送到哪些医院……最后,伤病员顺利被送到医院后,调度人员还要做信息收集、记录、汇总等工作。

  “这些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考验的是调度团队的沟通、协调、配合。”让丁一鹛欣慰的是,大多数选手虽然是首次参赛,但表现良好。“能看出来有些选手平时工作应该挺好的,但就是心理素质差点。相信经过大赛,大家真正到打硬仗时会更加处变不惊。”

  “学到好经验、新技术,弥补不足、持续提升”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下,通过广大急救急诊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已逐步形成。截至2022年,我国共有急救中心(站)4000多家,较2018年增加147%;网络医院达6000余家,较2018年增加122%;救护车约5万辆,约每3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从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驾驶员、担架员等,共计29.6万人,其中医师和护士占比超过70%。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国“120”电话受理率、急救呼叫满足率、10秒接听率平均值达到99.5%及以上,全国3分钟出车率平均值约为98.5%。

  5天的赛期中,人们看到的只是最终演武场。而此前,各地都进行了急救系统全员培训、选拔、比赛。来自北京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市实现了急救系统全员掌握心肺复苏、AED操作等急救技能,一些区县急救分站甚至还对急救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度能力培训。“一旦市里有需要,我们的调度后备人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表示。

  在大赛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也赶来参加第四届中国急救大会,就国家急救事业发展、临床急救最新理念与技术进行权威讲解和经验分享。据悉,该大会共设置1个主论坛、28个分论坛、4场学术会议专场,全方位展示国内院前医疗急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

  不少参赛和参会者注意到,此次大会还设置12个医疗急救工作坊,包括儿科生命支持、妇产新生儿危重症、急诊急救阶梯化气道管理、胸痛卒中、传染病洗消,甚至灾难核生化等主题,展示了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甚至可以提供模拟实战、专家答疑。比赛之余,参会同行、大赛裁判员、参赛选手都会来此学习新知识。

  “趁这个机会,我们跟其他地区的同行们交流了很多,以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好经验、新技术和知识,弥补不足、持续提升。”刘楚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