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公立医院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至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各地各医院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作不断走深走实。9月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聚焦当下,展望未来,各方都铆足了劲,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机遇与挑战,共同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抓住关键 科学探路
记者采访发现,对公立医院发展,大家有一个共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一系列具体思路、政策和措施已基本成型,关键在落实。在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上,公立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蹄疾步稳向前行。
以四川省为例,2022年,四川省外就医三级医院患者占3.3%,是全国患者流出最少的8个省份之一。成绩的背后是一盘全局统筹的大棋。该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徐斌介绍,四川加快“高峰高原高地”建设,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和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省、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分别达到118个、151个、715个。
放眼全国,无论是体系建设还是点上深耕,都有了看得见的变化。会议指出,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87.7%的县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水平,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初具成效。目前,我国已设置13个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着力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长期性、全局性医学问题;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聚焦解决跨省异地就医问题;10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推动省域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逐步缩小。
在临床专科能力方面,“国家级重点专科往前带、省级重点专科均衡建、县级重点专科有序跟”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会议公布,“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设立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962个、省级重点专科项目3787个、市(县)级重点专科项目1.11万个,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64万项,申请专利4.17万余项,2017—2021年三级综合医院绝大多数病种和手术平均住院日呈下降趋势。
在科技创新方面,会议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立覆盖2000多家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建设10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部分高水平医院深化医教研产用协同攻关,积极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将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增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介绍,华西医院打造了23万余平方米的独立科研平台,构建了超6000人规模的专兼职科研队伍,专职博士后达850人,制定华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
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公立医院发展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加彰显。会议介绍,2022年,9771家公立医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从试点到全面推开,2796家公立医院实行院长年薪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引导医生回归临床的作用正在显现。
靠前站位 主动作为
当前,我国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的任务仍然艰巨。会议提示,连续多年的全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显示,排名靠前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东部省份;县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也呈现东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全国三级医院主要分布在城市,仍有137个县没有二级甲等医院;部分省份跨省就医的住院患者比例超过10%,高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升。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公立医院数已超过1.1万家,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6.7张。公立医院已经到了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键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新旧问题交织叠加、亟待解决。
会议提示,与公立医院公益性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重点领域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医药、医保、医疗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一些地方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补偿机制不到位。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29.1%,仅比2018年的28.9%增加了0.2个百分点。
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期盼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需要进一步靠前站位、主动作为,进一步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的一致性。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该如何发力?
规划布局在前,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流动。会议指出,要抓住未来一段时间全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着重解决优质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看病新期盼,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规范作用。
能力建设要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会议认为,要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各地要在全面分析本地疾病谱的基础上,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建设思路,实施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完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各项支持政策和制度,探索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舍本逐末,而要从基础抓起。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强科学管理,确保公立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从完善制度要求、健全质控组织、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结果应用等方面发力,围绕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狠抓落实;全面梳理工作落实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对一些长期没有落实的要求、存在的隐患,认真研究症结所在,仔细分析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仍然是重要任务之一。如加强与医保部门沟通协调,大力推动落实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将技术劳务价值占比高的项目纳入调价范围,确保公立医院收支平衡、持续发展。
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蹚出路子,直接关系到改革成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被寄予厚望。会议提出,试点医院及所在省份要争当高质量发展表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人的问题,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其中,4个60%(四级手术占比、技术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人员薪酬中固定部分占比均达到60%左右)聚焦解决人的问题,病例组合指数(CMI值)是体现疑难复杂病症诊疗能力的重要标准,这5项指标从不同方面精准反映了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运行模式和资源配置的要求,引导公立医院通过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三个转变”,实现医疗效率、服务质量和人员积极性“三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