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482304","toptitle":"聚焦党史学习教育","toptitle_color":"","title":"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精神血脉","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1-07-27 07:50:43","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首席记者 叶龙杰 本报记者 郭秀芝
  2021年7月15日是毛泽东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发表80周年纪念日。当日,为进一步弘扬题词精神,深化其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辽宁省政府和陕西省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国医科大学、陕西省延安市政府和“红医联盟”主办,延安市卫生健康委、中国医科大学延安医院(延安市人民医院)承办的纪念题词发表80周年座谈会在延安市举办。
  座谈会之后,与会人员参观调研了中国医科大学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延安市人民医院等地,于历史的痕迹中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题词指明奋斗方向
  1941年,毛泽东同志为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亲笔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从此,这题词不仅印在了中国医科大学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书上,更融入了中国医大人的红色基因中。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伟大题词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启明灯,为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长期以来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奉为座右铭。
  在中国医科大学旧址,铭刻着这13个字的石碑静静矗立在院子中,见证着历史: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并走完全程且坚持办学的院校,也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前身为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在延安,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在一块块记录历史足印的展板前,在一件件浓缩前人奋斗精神的展品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驻足认真观看,不时与同行人员交流互动。“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医科大学更名后第一期毕业生毕业之际书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在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百年历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生动诠释了党领导的卫生健康事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深刻阐释了党领导的卫生健康工作者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为群众服务。”李斌表示,毛泽东同志的这一题词,凝练了历史的、革命的医德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卫生健康系统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赶考之路上,题词永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仍然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
  李斌表示,党领导下的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在毛泽东同志题词精神的感召下,坚持“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德准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进一步凝练提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更是孕育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直接体现。在新时代新阶段,要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赓续革命血脉,肩负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健康根基。
  精神财富薪火传承
  旧址内,昔日学员垦荒开辟的菜圃欣欣向荣,各种瓜蔬的叶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讲解员介绍,80年前,红军卫生学校十四期(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的第一期)学员即将毕业,同学们都热切期盼毛泽东同志能题词留念,十四期期长林春芳向学校报告了同学们的请求,很快获得了回应。
  7月14日,林春芳的女儿、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科主任林朝胜向中国医科大学捐赠了林春芳的毕业证书和学习笔记。“学习笔记是用草纸装订成的。由于当时物资紧缺,草纸都是限量供应,上面写的字密密麻麻,然而画的解剖图谱看起来是那么的形象逼真。”林朝胜说,“父亲随军南征北战几十年,精简过多少次行装,但从没有丢掉这些学习笔记和学习材料,它们成了父亲从医生涯的珍贵纪念和我们家的传家宝”。
  抗战时期的延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窑洞前的大树下就是课堂,大树上挂个黑板,老师认真地讲着、画着,席地而坐的医学生们专心地听着、记着。回忆父亲那一代人的往事,林朝胜充满自豪:“父亲用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对医疗工作的全心投入,书写了一个医生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也给自己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笔“财富”薪火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军地卫生人员千方百计救治伤病员,想方设法医治百姓疾患,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针对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20种传染病开展了大规模的卫生运动,并进一步赋予卫生健康工作“爱国主义”的内涵,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镌刻在卫生健康工作的旗帜上。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及,获得“七一勋章”的辛育龄、吴天一,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屠呦呦,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张伯礼、张定宇和陈薇等一批先进人物,是践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无数患者纾解病痛。他们坚韧不拔、勇攀高峰,创造了世界领先、服务人民的科技成果。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全力护佑生命。他们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优秀的医护工作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见今日天翻地覆慨而慷。
  经过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020年的16.9/10万、5.4‰,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医疗卫生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宣誓声中初心如磐
  参观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当年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延安市人民医院改扩建施工现场,一栋规划中的门急诊综合楼正深筑根基。“2019年2月医院启动的改扩建项目,被列为延安市政府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延安市人民医院院长蔺广东介绍,新建门急诊综合楼及其附属设施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有助于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
  据了解,为帮扶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2012年开始,中国医科大学启动对延安市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累计派出22个专业184名专家,对延安市人民医院25个科室进行了帮扶。如今,延安市人民医院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延安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9年,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卫生健康系统全国青年文明号表彰推进会上,该院超声诊断科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人民群众将健康乃至生命托付给我们,是对我们的最高信任和最重嘱托。”该院超声诊断科主任张建蕾表示,多年来,科室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及业务工作,不断强化管理,创优服务品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聚力型、公益型“五型科室”,积极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提供更贴心便捷、更系统连续、更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在调研延安市人民医院当前正在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后,与会人员相互交流,彼此勉励:近年来,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取得巨大进步,有些领域在国际上已经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和领跑,但还有许多的疑难疾病需要攻克,一些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刻苦钻研技术,知难而进,既要打牢医学基础,又要不断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掌握新的诊疗技术,提高临床救治的能力和服务质量,以精湛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为患者挽救生命、纾解病痛。
  “回顾历史,毛泽东同志伟大题词让我们倍感自豪,继往开来,我们要赓续精神血脉,谱写新时代的篇章。”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闻德亮表示,芳华九秩,中国医科大学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心全意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进一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筑牢红医底色,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座谈会上,中国医科大学20名医学生代表庄严宣誓,表达了新一代卫生健康工作者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