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宁(媒体人)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按下“快进键”,累计接种超8亿剂次的消息提振了全社会对于构筑人群免疫屏障的信心。不过,在此期间,个别地方和单位还是出现了一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政策落实走样变形的现象,给老百姓带来了负面观感。
近日,某地有市民反映,进入某商场需要出示新冠疫苗接种记录,未打疫苗不被允许进入商场。舆论发酵后,该商场属地街道发布情况说明称,相关措施及处理方式确有不当,下一步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亡羊补牢固然为时未晚,但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必须深刻反思。
不打疫苗就不许进入商场,于法于理于情都站不住脚。首先,作为公共场所,商场要履行防疫等卫生管理责任,在入口查验健康码、提醒消费者佩戴口罩、做好日常清洁消毒都是合乎规范的操作,但规定“不打疫苗不得进入”,就明显超出商场的权利范围,有乱加码之嫌。一方面,新冠疫苗有接种禁忌,部分人群受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所限,确实无法接种疫苗;另一方面,国家对于新冠疫苗接种始终遵循鼓励而非强制的原则,“不打疫苗不得进入”显然与国家政策不符。商场作为服务场所,冒着被“拉黑”的风险作出如此规定,让人感到疑惑,甚至产生不必要的猜测,反而不利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开展。
国家一直在强调精准科学防疫,其核心之一就是政策松紧适度,在防疫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之间找到平衡,不给老百姓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困扰。这一原则,在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当下依然适用。欣慰的是,我们看到许多部门、机构和个人为疫苗接种提速贡献了智慧,释放了善意。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防疫献出了“一臂之力”。这样的良性互动,都是人性化、激励性政策措施的功劳。反之,如果像这家商场一样,粗暴管理、过度加码,只会招致老百姓反感,甚至诱发抵触情绪,给疫苗接种工作和防疫大局添乱。
眼下,距离构建人群免疫屏障还有差距,实现“应接尽接”的目标还需民众积极配合。建议各地继续春风化雨、感召人心,以更加细致到位的科普宣传和便捷优质的接种服务,调动大家对疫苗接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