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媒体人)
1月23日北京新增的两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护患者隐私,官方疫情通报首次隐去了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此前,上海的疫情流调报告因为“只提地点不提人”而得到多方点赞。
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公众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通过发布流调报告,公开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已经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但此前,国内很多地方在疫情通报中发布的流调报告内容过于细致,甚至公开确诊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成为一些人窥探确诊病例隐私的管道,给患者和患者亲属造成压力和困扰。
北京、上海23日公布的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既保障了公众的基本知情权,也体现出对患者隐私权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疫情防控与权益保障的“双进步”,使我国疫情防控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不过,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究竟是只适合在公布环节这么做,还是在内部某些环节就该如此,值得探讨。不久前,因故意泄露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内容,侵犯他人隐私,杭州市某医院医师被行政拘留。如果只在公布环节“不提人”,恐怕难以防范少数内部人员泄露患者隐私。从这个角度而言,应该对流调报告信息做更细致的规定。
北京、上海在科学公布流调报告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起到了示范作用,但要让这种好做法更规范、普及,亟须围绕流调报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防疫的同时,兼顾个人信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