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山海(医生)
不久前,一名大三学生因咽喉不适到某市中医医院挂急诊号。接诊医生简单问诊后,并没有认真查体,而是一边忙于抢救病历的书写,一边答复称医院无耳鼻喉科急诊,建议该学生到其他医院就诊。之后患者在转诊途中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因为失误,导致一个年轻生命凋零。从这个角度说,怎么追责都不为过。可是,如果充分考虑医生当时面临的场景,他的选择也不无理由。这名学生的疾病在咽喉部位,在专业归口上,属于耳鼻喉科。当班医生不是耳鼻喉科医生,医院未开设耳鼻喉科急诊,建议患者转院到有能力处置的地方属于就诊流程中的一个选项。
当然,转院有一个前提,就是保证患者安全。不过,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因为喉头水肿在医疗机构的转诊过程中死亡,确实很不应该。但需要指出的是,医生失职并不是问题的全部,这其中还涉及急诊科建设规范。
目前,我国急诊科设置除了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外,其他科室,诸如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儿科,开与不开基本上全凭医院意愿。就连很多救命的专业也不是急诊的标配。比如,有的医院急诊救不了心梗(开展不了心脏支架手术),有的救不了脑梗(没有溶栓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疗风险。
我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急诊,但医院和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急诊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且,在很多医院,急诊科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被认为只是“中转站”。此次案例提示,基层急诊科建设亟待规范,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急诊科等相关科室专业人员配备和规范管理,加强急诊急救培训,规范和优化急诊急救流程,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