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蕾
“临床医生需要多学习,从不同学科汲取知识和技能,打破学科界限。”见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魏玮时,他正在与团队成员开学术分享会。会议邀请了一名做数据分析的专家,为大家分享科研经验。这样的分享会,每周都会开一两次。为了不让自己的研究囿于一隅,在研习中医之余,魏玮不断学习现代医学,开展对外交流。“善撷百家,博古通今”八个大字,是魏玮的恩师路志正先生对他的谆谆教诲,也是魏玮多年来坚持的人生信条。
■健康报:作为消化病专家,您早期的哪些经历让您选择中医脾胃方向?
魏玮:学习中医脾胃病学并不是我的特意选择,可以说是因缘际会。小时候,老家的大院里住着一名老人,他的屋子里有很多书,孩子们常去他那里玩耍。当时我还小,只会看图画,老人便教我看人体穴位图。我很感兴趣,学习了很多中医知识。
1975年,我12岁时,一直陪伴、照顾我的奶奶因食管癌去世了。亲人的离世让我的心里仿佛空了一块,于是我暗暗发誓,以后要成为一名医生。我上高一时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依然是做一名医生。很幸运,老师在班上读了我这篇作文。当时我觉得,说话要算数,所以高考时,我所有的志愿都填报医学院校。工作后,我在医院的大内科工作,专攻消化系统疾病,学习了内镜操作。这段“中学西”的经历,对我今后的从医之路助益颇多。
投身中医药事业,我坚守临床38年。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临床做好,我们的任何研究都是来自临床又回归临床的。临床工作让我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它能够帮助、关心他人。
■健康报: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您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现代疾病谱系中的特殊价值?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之后,您对医学有哪些新认识?
魏玮:我对生命的理解有三个词:能量、动态、平衡。中医学的能量供能部门在什么地方?在脾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人通过饮食给身体供应能量,在供能的同时,也要有所消耗。能量、动态、平衡构成三角状态,平衡状态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状态。比如,中医讲百病生于气,这个气就是人体的气机循环,如果气机循环不平衡,人就会生病。基于能量、动态、平衡去指导临床工作,就会发现很多患病都是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问题。
中医和西医都有自己的学科边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聚集精华,通过跨学科、跨专业去进行疾病攻关,解决患者的痛苦,这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地方。
如今,还有人认为中医西医是对立的,即便是中西医结合,还要争论是以中医为主还是西医为主。而我认为,要以患者利益为主。
我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他写给我的师训,到现在我都铭记在心。一是“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顺应时代的发展;二是做学问,要“夯实基础,理论是根,善撷百家,博古通今”;三是做医生,“贵在实用,思辨是魂,辨证论治,疗效为真”,既要慎思明辨以究其理,更当注重实用以验其效;四是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浮夸是忌,业精于勤,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强调做人应自律、宽容、务实、勤奋,要以人为本,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五是“弘扬国粹,继承创新”,作为一名医生,要始终以国家的使命为担当,以人民的福祉为担当。
我们牵头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内镜是消化内科的重要利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中医专业出身的医生也应该掌握消化内镜技术,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消化内镜等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使治疗时如虎添翼,提高临床疗效。
有一名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做消化内镜时,发现了一块形状轻微异常的组织。我们当即便给她在胃镜下对病变部位做治愈性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是癌前病变。通过后期随访、中药干预,这个“不定时炸弹”被完美解决。在消化道炎—癌转化疾病中,中医药可以打好预防癌症阻击战,一旦发生变化,内镜下治愈性切除是可靠的手段。因此,我们明确提出:消化道肿瘤可防可治。这得益于中西医结合工作。
■健康报:您有很多创新,比如以“脑肠同调”为核心的诊疗体系,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吗?
魏玮:胃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还是情绪的表达器官。《黄帝内经》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是胃肠不舒服就会出现休息不好的情况,揭示了消化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对应到临床诊疗实践中,治疗相关疾病不能只从单一的消化系统或中枢系统出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找到一种两者兼顾、同时治疗的方法。
于是,我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脑肠同调”理论,证明中药能够同时作用于中枢和消化系统,具体治法包括辛开苦降调枢法、温肾健脾调枢法及调枢启神法。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想要焕发新的生机,一定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我常和我的学生说,做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是响应国家号召,坚持“四个面向”;“立地”是扎根基层,真正以患者利益为重,解决患者的病痛。
■健康报:获得“白求恩奖章”,您有哪些感想?
魏玮:优秀的医生数不胜数,我只是幸运地得到了这枚奖章。医学的进步永无止境,但医者的初心始终如一。未来,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名称职的医生,带领团队在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脾胃病学科深耕,坚持医教研结合,积极进行医工、医理交叉,将中医疗效讲清楚、说明白;积极投身健康中国行动,带领团队下沉基层医院,指导疑难疾病诊疗,传播中医健康理念;以身作则培养青年医者,让白求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