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6393","toptitle":"","toptitle_color":"","title":"给未来医者的“传家宝”","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10-21 09:04:11","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一个月前,各医学院校迎来新入学的莘莘学子。在陆续开展的“开学第一课”上,不少高校邀请医学界前辈,将他们毕生的经验与沉淀凝结成宝贵的“传家宝”,嘱托给未来的栋梁,发言中流淌着对国家、人民、医学事业的深厚情感。 □姜海婷 “诚实一点、谦虚一点、勤奋一点” 医学是关乎...
  一个月前,各医学院校迎来新入学的莘莘学子。在陆续开展的“开学第一课”上,不少高校邀请医学界前辈,将他们毕生的经验与沉淀凝结成宝贵的“传家宝”,嘱托给未来的栋梁,发言中流淌着对国家、人民、医学事业的深厚情感。

□姜海婷

“诚实一点、谦虚一点、勤奋一点”

  医学是关乎生命的崇高事业。在前辈们的教诲中,“德”与“人”构成了医学生涯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韩济生,用他近百年的生命历程诠释了医者使命。他的名字“济生”,承载着父亲“普济众生”的宏愿。在烽火中目睹的苦难,坚定了韩济生“此生学医、为民除痛”的决心。从服从国家需要选择基础医学,到接受党中央指示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韩济生的每一步都与新中国的命运休戚与共。他攀科学高峰,释针灸原理,研发“韩氏仪”,推动疼痛科成为一级诊疗科目,并将自己的所有成绩归结为“为民除痛是医师的天职,免除顽痛是人民的权利”。

  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吴观陵已在医学院任职68载,他将前辈洪式闾教授、赵慰先教授的教诲浓缩为“五个一点”——“诚实一点、诚恳一点、谦虚一点、宽容一点、勤奋一点”。这不仅是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团队的文化内涵,更是对新一代医学生的期许。他强调,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要以科学的态度求实求真,恪守职业道德。

  吴观陵对“使命感”的定义,是要求医者“对自己每一个事业阶段中应该做好的事情,尽可能地做到极致”,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这种对职业的敬畏与极致追求,是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他告诫所有肩负重任的学科带头人,必须将个人的发展“置身于团队整体发展和进步的事业之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此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是复杂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吴观陵将“诚恳”的关键归结为学会尊重,以“谦虚、宽容”的实践体现对人的尊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张孔来尤其注重强调团队中的“大家庭观”。他表示,医者必须认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向长辈学习、向同辈学习,也要向小辈学习。他认为,团队成员间应该相互支持、疼爱、帮助,前辈要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成长,“鼓励他们超越自己”。他所推崇的“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三乐”风气,不仅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也是建立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智慧。

“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

  当代医学有时面临过度关注生物技术、目的迷失的挑战。前辈们用切身经验,呼吁医者必须回归临床,以患者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医疗行为的出发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胡大一指出,学医、当医生,要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胡大一介绍了我国现代医学先驱张孝骞的座右铭——“戒、慎、恐、惧”。张孝骞曾说过:“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抱着这种理念,张孝骞对患者讲话,从来都是用商量的口吻;在临床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求告知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是前辈们对未来医者的核心要求。胡大一强调,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要抓好基本功“根深才能叶茂”。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也主张要抓好“三基三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他将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归功于“深入实际,重视实践”,认为公共卫生的使命是“从实际出发,服从和服务于客观的需要”。

  张孔来在谈及治学育人时,总结了老一辈科学家们“非常敬业,踏踏实实为国家做贡献,讲科学、说实话、做实事”的精神。他讲述了自己早年在荒野窑洞中开展克山病调研的经历,展现了老一辈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主动接近群众的实践精神。

“总结问题、提出设想、敢于发言”

  对于这些已至耄耋甚至鲐背之年的前辈们来说,学习和探索一直是他们生命中的主题。他们用“骆驼”般的执着和奉献精神,为医学后辈树立了终身求索的榜样。

  “骆驼无论面对多么艰苦的局面,无论是风沙还是干涸,都会不顾一切地坚持往前走。”韩济生说,正是这种勤勉、执着的精神,支撑他以往常年坚持凌晨四时起床,奔波在教室和实验室之间。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延续了这样的追求:“大家要不断总结问题、提出设想、敢于发言,若不敢或不能从研究中大胆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保持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吴观陵将“养成并保持学习能力”视为不落后于时代、胜任岗位职责的关键。他提醒未来医者:“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永远是为那些最努力的人准备的。”

  胡大一也认为,医生要培养自己终身自学的习惯,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勉励大家:“医生职业是使命,不是避风港。要做合格、成功的医生是一个挖山不止、锲而不舍的过程。”

  从吴观陵的“五个一点”,到韩济生的“骆驼”精神与“为民除痛”的宏愿;从张孔来的“大家庭观”与“三乐”人生,胡大一“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的呼唤,到陈育德对“实践出真知”的坚持……这些医学前辈的嘱托,是跨越世纪的火炬,点燃了新一代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学做人,学做事;学学问,终身学,无止境。这是前辈留给杏林后来者宝贵的生命箴言。

  (作者系南京医科大学守民学社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