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是什么样?
自1965年乙肝表面抗原被发现、“乙型肝炎”这一疾病被正式命名以来,人类与乙肝展开的漫长抗争,始终围绕两大核心方向推进:一是持续降低新发感染率,二是着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减少乙肝“增量”,管好乙肝“存量”,这是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团队的终极使命。为此,他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持续进行着三大“战役”:乙肝母婴阻断、肝癌早筛早诊、乙肝治愈。
在这一过程中,他主持制定十余项国内诊疗指南和共识;牵头搭建多个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平台,相关研究成果为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提供了详细的实施策略和可靠的数据支持,推动了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指南的修订;他联合国内外团队,创新设计并验证一系列精准治疗方案,使乙肝功能性治愈率突破30%。侯金林本人也入选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名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时至今日,他仍在带领团队向一个没有乙肝的未来行进。
□ 李香
●第一大“战役”:
让“乙肝母婴零传播”不再是异想天开
从医院到社区,彻底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路径,让每一位患乙肝的准妈妈都能诞下健康宝宝——这个乙肝母婴阻断的蓝图其实早早就在侯金林心中擘画。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乙肝疫苗逐步进入计划免疫,我国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率减少到5%~10%。但要想阻断这剩下的5%~10%,却犹如要跨越一座从未登顶过的高峰,没人知道正确的路在哪里。
2015年,侯金林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理念。对此,同行们大都觉得是异想天开。因为在当时,放眼整个国际领域,“零传播”不仅在技术上受到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以及抗病毒药物可及性等条件的制约难以实现,研究经费也是个巨大的问题。如此庞大的患者基数,需要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工作很难得到保障。面对这些极难克服的困难,侯金林并没想过放弃。
团队先是运用互联网技术,远端连接国内各地的患者、产科医生、感染科医生等,解决了跨地区、多中心研究的同步问题。此后,团队又联合多方沟通,争取到相关基金会的公益支持,各方达成长期合作共识。
2015年7月,在第五届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期间,侯金林领衔的“小贝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在开展的第一年,成功组织10家示范性医院,纳入1008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开展多中心研究治疗。半年后,参与项目的医院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控制在0.9%。
2017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召开专题联席会议,会上发布了时任大会主席侯金林牵头制定的《乙肝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其英文版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制定指南国际应用的经典案例”。
此后,侯金林团队开始着力搭建全国性的乙肝母婴阻断协作网,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和阻断治疗,并以各示范基地医院为辐射点,吸纳进更多基层医生和医疗卫生机构。
在团队和各级各界同仁的努力下,2022年,广东全省乙肝母婴传播率下降至0.77%,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江门市完成消除母婴传播认证。迄今,“小贝壳”已实现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全覆盖,纳入178家医院,拥有1593名注册医生,管理着3万余名乙肝孕妇。其探索的乙肝母婴传播全程防控跨学科跨社区临床管理体系,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肯定。
曾有一位身患乙肝的准妈妈,她的母亲也曾是乙肝患者,且因病情发展成肝癌早早离开了她。这位年轻的妈妈因为身患乙肝,成长过程中难免受到周遭的偏见,求学、求职、求偶也因此遭遇过挫折。身怀宝宝后,她来到南方医院,希望侯金林团队尽力帮助她,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经过一系列精细化检查和评估,团队为这位妈妈制订个性化的方案,成功阻断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宝宝健康降生后,这位妈妈在“小贝壳”后台留言:“自己的人生被点亮了,这个孩子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我也找到了生活的希望。感恩像侯教授团队这样的医务工作者。”
●第二大“战役”:
将肝癌高风险人群“网”进来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很多人不知道身边的人甚至自己本身,正在因种种原因导致肝脏病变,直到病情发展到让人惋惜的地步。”谈及这些,侯金林眼中满是无奈和痛惜。
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约75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诊断率24%,治疗率不足15%;每年新发肝癌近40万例,80%肝癌患者确诊时病情已是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14%。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上述这些数据背后,是大量的隐匿感染者因未及时筛查而错失治疗窗口的遗憾。
“目前肝癌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管理率都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发力。其实,只要能早发现、早管理,很多问题都来得及解决。”那么怎样才能管理好高风险人群呢?侯金林打了个比方:“就像网箱养鱼似的,我希望把这类人群全部‘网’进来,然后去筛查、分层管理。”
2020年11月27日,侯金林团队牵头发起针对高风险人群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其核心技术是一套可评估5年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评分体系——aMAP评分。该体系是全球少有的跨病种(乙肝、丙肝、脂肪肝等)、跨种族(亚洲人、西方人等)的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医疗团队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肝癌筛查管理模式,预计可将肝癌早诊率提高至60%~70%。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能指导慢性肝病人群实施个体化肝癌筛查的“神器”,人均体检成本不到20元。
目前,“彩虹计划”已在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场所设置“小彩屋”,患者可现场采手指血快速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进行乙肝筛查。迄今,该项目已在茂名化州、东莞寮步、珠海和赣州于都等地先后试点,累计纳入约17000名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综合干预,以上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提升了早期肝癌检出率。今后,项目将涵盖约1000家医疗机构,管理约100万肝癌高危人群,在项目医疗机构基本实现肝癌早筛早诊全覆盖。
●第三大“战役”:
从“终身服药”到“有限疗程治愈”
多年来,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都是全球热点问题。但从临床现状看,乙肝的临床治愈率不到10%。这也意味着,大部分乙肝患者需终身服药。
经过长期临床队列研究,侯金林团队发现,患者如能在科学管理下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确实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因此,侯金林一直特别重视新药研发,国内近些年乙肝药物的临床试验中,几乎都能看到侯金林团队的身影。
2024年,侯金林联合国内外团队,在乙肝治疗过程中引入靶向HBV RNA的小核酸药物和免疫激活药物的治疗策略,使乙肝治愈率突破30%,相关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一成果标志着乙肝治疗从“终身服药”向“有限疗程治愈”的跨越。
“我们不仅要在研发新药的路上继续探索前进,还要关注功能性治愈模型,看哪些人更容易功能性治愈,采用什么方案能够促进功能性治愈。”侯金林介绍,为此,南方医院还专门开设乙肝治愈门诊,一方面让乙肝患者树立信心,认识到乙肝是可以治愈的;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尽早接触到新药,看到新的希望。
“一定要让老百姓认识到乙肝可防可治。及时关注、科学管理,每位乙肝患者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侯金林说。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供图)
采访手记
路虽远,行则将至
侯金林来自山西平遥这座有着近3000年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这样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的地方,侯金林生于斯、长于斯。一直着迷于古建筑的他,身上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文化气息。
自1984年进入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传染科,侯金林已在感染科领域学习、耕耘了40余年。感染科是个特殊的领域,覆盖面广、变化快,从其疾病谱的变迁甚至可以管窥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国家在不断进步,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很多传染病被攻克,成为历史。而这也导致感染科医生的成长随时面临新的挑战,需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且当任何一场疫情来临,公众仍对风险存在未知和恐慌时,冲在疫情一线的一定有感染科医生。
侯金林说,随时准备好“战斗”,是感染科医生的属性,也是使命。做这一行,无论技术再“牛”,都永远无法做到高枕无忧。因此,侯金林心中也一直怀揣着更大更远的目标,脚踏实地又毫不松懈。虽然对抗疾病的路仍充满坎坷,但他一直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