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02840","toptitle":"“一切为了人民健康”:","toptitle_color":"","title":"有温情守护,也有硬核技术","title_color":"","subtitle":"","subtitle_color":"","crtime":"2025-05-13 08:13:00","condition":"来源:健康报","thumb": ""}
5月9日,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走进新闻发布厅,请他们谈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生动实践和从医感悟。 参会嘉宾 张定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医师协会会...
  5月9日,在“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代表走进新闻发布厅,请他们谈谈“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生动实践和从医感悟。

参会嘉宾

  张定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湖北省医师协会会长,湖北江夏实验室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夏家红:“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邢锦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圩村卫生室乡村医生

  陆定波:“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郭文萍:“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获得者,中国首批空中医疗急救员,十堰市人民医院航空救援科副主任护师

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都是专业与信念的双重淬炼

  问:作为医务工作者,诸位是如何理解与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的?

  张定宇:生命的不可逆性与唯一性要求我们对每一个患者的生命状态保持敬畏,需要我们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不仅要在日常诊疗中关心帮助患者,更要在紧急、危难时刻全力以赴、挺身而出救助每一个生命。

  夏家红:我对崇高职业精神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是医术过硬。最近我们为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成功植入全球首个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孩子第二天就恢复自主呼吸。另外,我也致力于调动更多医务人员创新攻关的积极性。

  二是医德高尚。我的门诊是不限号的,周末、节假日做手术是常态,尽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我连续13年奔赴新疆博州、西藏山南、云南临沧等地,开展先心病筛查,服务边疆群众。

  邢锦辉: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四代人扎根在家乡从事乡村医生工作。我们不是最好的医生,却是和村民最近的医生。

  有一名姓桂的女患者,妇科慢性病复杂顽固,一个人赡养年迈多病的公婆,还要养育多个子女,家里很困难。我了解情况后,用中药为她调理了3个月,帮助她恢复了健康。我还定期跟踪随访她的健康情况,尽己所能给予她一些生活上的帮助,鼓励她一定要把身体养好,孩子和老人才有依靠。这些年,她的家庭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也从患者变成了朋友。是患者对我们的需要,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是乡亲们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我认为,医生既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更要用心用情服务患者。

  陆定波:医生的天职就是要把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我记得一位肝硬化患者病情反复、多次住院,已经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查房时,我先听他讲完治疗的感受和内心的担忧,再详细地为他讲解治疗方案,鼓励他积极面对。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心理疏导,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崇高职业精神是一种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一种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情怀。

  郭文萍:在16年急诊与航空救援生涯里,我与团队曾多次刷新中国空中救援纪录,打造了以十堰为核心的“一小时航空救援圈”。

  从鄂西北首例ECPR术挽救心脏停搏600分钟的公安干警,到风雪中跨省105分钟转运陕西严重创伤患者,到直升机剧烈颠簸中为78岁老人一针见血建立静脉通道——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都是专业与信念的双重淬炼。这些日常铸就了“患者笑容即最大回报”的朴素信仰。

服务患者要专业,更要有温度

  问:请问邢锦辉医生和郭文萍护士,二位在多年的工作中,对哪件事印象最深刻?这件事对职业生涯产生了什么影响?

  邢锦辉:20多年前腊月的一天,我从早上工作到凌晨,在问诊最后一名患者时,她的丈夫走进诊室说:“邢医生,到你这看病刻骨铭心!”当时我疲惫而带着歉意地说:“让你久等了。”他说:“不是,我今天站在你的窗外候诊了一天,看到你对每一个患者耐心问诊,仔细检查,反复沟通,认真开药,又详细介绍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些让我刻骨铭心,等再久,我们也愿意!”

  那时,我已经很累,但是他的话温暖如春,给我打了强心剂,精神为之一振!就是因为有患者的理解与认同,我才能如此坚定、踏实地守在乡村。

  郭文萍:2018年寒冬,十堰遭遇罕见暴雪,房县一名颅内肿瘤、危重临产的孕妇急需转院。高速公路和国道均被封,陆路救援无望,唯一的希望是直升机转运。然而,雪天飞行能见度极低,当时全国尚未有雪中空中急救的先例。为了患者的安危,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执行此次任务,也做好了应对一切困难的准备。最终,患者被顺利转运,经多学科救治转危为安,顺利产下宝宝。

  这次救援让我深刻认识到,敢于突破就能创造更多生的希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全力以赴。医疗救援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问:请问郭文萍护士,您参与了多次高难度的空中医疗救援任务,您是如何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

  郭文萍:保障任务顺利完成,靠的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专业和温度。

  系统指的是卫生健康、公安、民航等部门形成合力,实现从接警到起飞的全流程高效精准调度。

  专业就是要确保救援人员真正做到“飞得上去、救得下来”。我们的直升机不只是简单的运输,而是配备“空中ICU”的专业飞行医疗平台。机舱内搭载了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等一应俱全的高端生命支持类设备;在人员配备上,我们精心挑选并培养了经过特殊训练与专业考核的专职飞行医生和护士团队。

  温度就是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救得起、用得上”。十堰市设立航空救援专项基金,现阶段对有需要空中救援的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免费救援,让服务更可及。

医学的边界每拓展一厘米,悬崖边的生命就多了一分希望

  问:请问各位是如何将科技创新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

  张定宇:江夏实验室关注生命健康,聚焦转化医学,目前,我们正努力把江夏实验室打造成一个转化平台,让医务工作者把临床问题、临床思考以及解决方案带到这个平台,与其他领域研究者交流碰撞,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创新,将其建成为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策源地、重大成果输出地,为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夏家红:近些年来,我和董念国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心脏移植和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的“中国方案”,如今研发出的心脏“保鲜配方”,将供心冷缺血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6~8小时,相当于为患者抢回2.5个武汉到北京的航空救援时间,近十年成功挽救急危重症患者1205名。

  面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导致预后不佳问题,我们首次提出通过外周克隆清除诱导移植耐受的可能。该研究正在从“0”走向“1”过程中,相关新型抗排斥药物正在研究中,未来有望提高移植后长期存活率。

  陆定波:中西医结合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肝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医中药是有力的武器,如今,中药研发借助现代科技力量不断迎来新的突破。一方面,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前沿技术,精准定位中药有效成分,明确其作用靶点,为优化方剂提供科学依据,让中药从“经验之谈”迈向“精准医疗”。一方面整合计算机、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为总结提炼和优化中医药防治肝病提供临床循证依据。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以中医为根,以科技为翼,为攻克肝病和传染性疾病不断探索发力。

  问:夏家红院长,您是如何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勇气,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的?

  夏家红:医学的边界每拓展一厘米,悬崖边的生命就多了一分希望。我可以自豪地说,现在我们的患者很多用的都是中国方案。患者的治疗费用降低了,恢复的时间缩短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这让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问:陆定波医生,在推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方面,您有哪些宝贵经验和体会?

  陆定波:肝衰竭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中西医协同治疗的优势明显。西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等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持。中医的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等治法,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有几点深刻的体会。首先,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结合能够整合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疾病进行干预,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患者需求是动力源泉,中西医结合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综合化的医疗服务。再者,融合创新是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关键。我们将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西医结合新药物和新疗法,为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变化正在发生,带来更多便利

  问:张定宇会长,请问作为省医师协会的会长,您将采取哪些措施带领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保障群众健康?

  张定宇:2024年以来,省医师协会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要求,按照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医心为民”荆楚行大型巡回医疗活动。组建34支巡回医疗队,累计开展52场巡回医疗活动,近600名专家参与其中,涵盖27个专业领域,足迹遍布28个县市区。通过义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累计帮助基层医师约3000人次,惠及群众约5000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赞誉。

  2025年协会将结合各地实际需求,继续发挥组织各领域最强专家的优势,开展巡回医疗,深化对口支援,采用“基层医师点单听课”“手把手”教学模式,切实增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问:邢锦辉医生,您一家四代扎根基层服务村民,这份坚守令人敬佩。您觉得乡村医疗卫生状况近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给群众带来了哪些便利?

  邢锦辉:近几年,国家和湖北省持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环境改造,以及诊疗器械配备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医疗条件。

  国家对65岁以上村民开展免费体检,有效降低了老年基础病的发病率。湖北省连续多年将妇女“两癌”筛查纳入民生实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了因病返贫。另外,湖北推进“323”攻坚行动,推行“心电一张网”,村里就可以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能在第一时间上传到上级医院判断病情,给予对症治疗,极大地维护了基层群众的生命健康。国家在基本公共卫生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坚定了我们在基层继续为乡亲们服务的信心。

(本报记者 张昊华 整理)